精神科医生兼工程师教授弥合了 AI、康复和心理健康之间的差距
快速阅读: 据《韩国生物医学评论》最新报道,金炳勋教授从精神科医生转型为AI专家,参与开发康复应用MORA。他结合AI与康复医学,助力患者居家康复。他认为跨学科合作及政策支持对培育医师科学家至关重要。
**金炳勋教授:从精神科医生到康复应用的AI专家**
**你是如何参与MORA的开发的?**
在我攻读博士期间,我专注于将人工智能分析技术应用于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在一次国际人工智能会议上展示了我的研究,这成为了重要的转折点。当时,MORA开发团队正在为肌肉骨骼疾病开发一款康复应用,急需AI技术支持。我对这个项目非常感兴趣,因为康复本质上是关于理解并纠正人类行为的过程。我决定加入其中,因为我相信这是拓展我在AI领域研究的一个绝佳机会。
**你能描述一下你在开发过程中的角色吗?**
我主要负责AI技术开发,特别是在构建用于估算关节活动范围和分析运动姿势的AI模型方面。与其仅仅开发一个应用程序,我更关注于优化算法,使其能够实现量化且精确的康复评估。
**你是一位精神病医生,却参与开发了一款康复应用,这是从工程角度让你感兴趣的吗?**
疼痛不仅是生理问题,心理因素同样在慢性疼痛中扮演重要角色。许多处理疼痛的患者同时也患有抑郁症、焦虑症等其他疾病。因此,我们为康复应用加入了认知行为疗法(CBT)的元素。作为一名精神科医生,我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我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它也能广泛应用于我的心理健康医学领域。
**康复应用中使用的科技可以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护理?**
随着语言模型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使计算机能够解读图像或视频并作出类似人类的判断——它们可以在精神病护理中发挥巨大作用。例如,AI可以通过分析访谈录像,从患者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以及谈话模式中提取心理线索。目前,医院层面的相关研究也在快速推进中。
**2023年和2024年,你为医学生组织了一个‘医生开发者训练营’。你能告诉我们更多关于它的信息吗?**
这是延世大学医学院何俊良教授发起的一项项目。这个训练营采用团队合作的形式,鼓励医学生探索开发与AI的可能性。我被医学生们共同开发产品的热情深深打动,他们不仅提出了好想法,还能迅速将其转化为原型。见证技术在医学领域的实际应用是一段令人难忘的经历。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这一领域表现出浓厚兴趣,我在训练营中真切感受到这种趋势。
**要将这种兴趣转化为积极参与研发和培养医师科学家,需要什么?**
我认为,让学生尽早接触到不同领域的经验至关重要。过去,有一条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实习、住院、成为专家。但现在,让学生有机会接触跨学科的探索显得尤为重要。有些人在医学院毕业后选择学习工程,而另一些人则反向操作。关键在于营造一种教育环境,让学生认识到有多种多样的路径可供选择。我认为,强迫所有人从事科研并非必要,更重要的是让他们有机会亲身体验并自行决定是否适合这条路。
**你认为政策支持是必要的吗?**
当然,这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我希望看到更多针对早期研究人员和学生的小额资助。当前,国家项目往往倾向于大规模举措,这让刚刚起步的研究者处于竞争劣势。我们需要更加灵活的支持机制,以帮助年轻人才脱颖而出。
—
**金炳勋教授:从精神科医生到康复应用的AI专家**
金炳勋教授不仅是韩国江南延世大学医院的精神病学专家,还是一位跨界创新者。他通过将人工智能技术引入康复医疗领域,开发出一款名为MORA的数字解决方案,帮助肌肉骨骼疾病患者在家完成专业康复锻炼。金教授的经历证明,科学无界,心怀热忱便能开辟新天地。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