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载建筑技术的潜力:飞行机器人开启建筑新视野
快速阅读: 据《欧亚评论》最新报道,研究显示,空中机器人在复杂地形和高空作业中优势显著,可灵活搭建临时设施,保障安全并减少资源浪费。然而,其技术尚不成熟,需克服能源、材料及自主性等挑战。研究人员提出五阶段发展框架,推动空中增材制造与地面机器人的结合应用。
建筑工地上已经可以看到机器人手臂和3D打印龙门架的身影,尽管大多数是以重型、固定安装的地面系统形式存在。在复杂地形或高空作业时,这些设备很快就会达到极限。由瑞士联邦材料科学与技术研究所(Empa)和瑞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EPFL)可持续机器人实验室的研究人员领导的团队,因此研究了未来如何利用空中机器人作为自主建筑平台。在这期《科学机器人》的封面文章中,研究人员展示了这项新技术的现状及其潜力。显然具有优势:建筑无人机可以到达传统机械无法到达的地方,无论是山区、屋顶、灾区,甚至遥远的行星。它们无需固定的建筑工地,能迅速在偏远地区搭建临时基础设施,因此提供了高度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同时,它们还能缩短运输路线,减少材料消耗,并使建筑工地更加安全。
极端情况下的维修与操作,空中机器人特别适合于灾害救援行动——例如,在洪水或被摧毁的地区,常规车辆无法通行。空中机器人可以运输建筑材料并自主搭建紧急避难所。它们在难以接近的地方进行维修也非常有前景。它们可以自主检测并修复高层建筑外墙或桥梁上的裂缝,而无需脚手架。“现有的地面机器人通常重达数吨,设置时间长且工作半径有限,”该研究的主要作者、来自Empa和EPFL可持续机器人实验室的Yusuf Furkan Kaya解释说。“相比之下,建筑无人机轻便、移动灵活——但目前它们的技术成熟度较低,尚未用于工业用途。”
事实上,已经有许多学术原型展示了不同的空中建造方法,从单个建筑构件的放置到电缆结构的张紧,再到建筑材料的逐层打印。例如,在Empa,飞行机器人已被编程为合作建造或修复结构物,通过逐层打印材料来实现。
无人机的潜力极具颠覆性——只要确保能源供应和材料运输,理论上它们可以在任何地方飞行和建造。而且它们能迅速扩展:在灾难发生时,数百个空中机器人能在偏远地区迅速搭建临时基础设施。与此同时,未来的无人机建筑也面临新的挑战。研究人员指出,关键技术的跨学科特性是一大障碍:空中增材制造(Aerial AM)需在三个领域同步推进:机器人技术、材料科学和建筑设计。Empa和EPFL可持续机器人实验室主任Mirko Kovac描述了这种互动关系:“即使无人机能精准飞行,但如果缺少轻量、稳定且易于加工的材料,它也无法充分发挥其潜力。即便如此,建筑设计仍需适应空中机器人精度有限的特点,以实现承重结构的构建。”
补充现有机器人之外,机器人技术本身还存在其他技术障碍,如飞行时间、载荷或自主性有限。因此,该研究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自主框架——从简单的沿路径飞行到完全独立,其中空中机器人可以分析建筑环境、检测错误甚至实时调整设计。根据Yusuf Furkan Kaya的说法,这不仅是一个理论模型,也是一个明确的发展计划。“我们的目标是让空中机器人了解所用材料及其环境,并在建造过程中智能优化最终结构。”
目前,空中增材制造仍是现有地面机器人系统的补充方案。无人机能耗目前高出8至10倍,其建造体积也受到限制。因此,研究人员建议采取结合方式:常规系统负责建造结构的下部区域,而无人机则从一定高度开始,发挥其灵活性和范围的优势。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