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对话与中国的科技霸权
快速阅读: 《台北时报》消息,四边机制(美印日澳)正抗衡中国在关键和新兴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尽管面临挑战,如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的优势及四边机制内部的分歧,但通过加强内部合作与外部联盟,特别是在矿物加工和AI领域的联合行动,可减少对华依赖,构建更具韧性与包容性的技术未来。
四边机制与中国的科技霸权
拉胡尔·米什拉 和 普里西·L·帕特纳亚克
在过去十年里,人工智能(AI)和关键矿产技术重新定义了全球地缘政治与地缘经济格局。尽管这些技术进步带来了变革性的机遇,但也引发了重大战略脆弱性。
由美国、印度、日本和澳大利亚组成的“四边机制”(Quad),已从一个专注于海上安全的团体演变为一个重要的平台,用以对抗中国在关键与新兴技术领域日益增长的主导地位及其掠夺性行为。
自2021年“四边关键和新兴技术工作组”成立以来,该联盟优先考虑通过技术合作实现从中国的战略自主。像开放无线电接入网络(Open RAN)的半官方对话这样的举措,表明了四边机制意图建立替代方案,以应对中国在5G及未来领域的霸权角色。值得一提的是,在帕劳进行的试点Open RAN部署、菲律宾亚洲Open RAN学院的培训努力,以及印度计划在美国支持下开设首个Open RAN劳动力培训计划,标志着向更一体化和包容性的印太数字基础设施转变。
四边机制的项目组合通过AI-ENGAGE和BioExplore等项目得以扩展,这些项目分别旨在利用AI进行农业创新和生物多样性研究。这些努力表明了一种有意识地转向发展导向的技术外交。
然而,这些项目的长期可行性取决于四边机制能否脱离中国垂直整合的技术供应链。
中国在关键矿产供应链中的主导地位构成了对四边机制雄心的主要挑战。该国加工了世界上60%的锂和压倒性的85%的稀土元素——这些材料对于制造先进电子设备、电动汽车电池和军事系统至关重要。通过镓和锗等材料的出口管制,中国已经展示了其利用这种主导地位实现地缘政治目标的意愿。进一步加剧问题的是,北京通过“中国标准2035”等倡议以及在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和国际电工委员会等机构中日益增长的影响力,积极塑造全球技术标准。如果没有平衡的战略,四边机制可能在由中国主导的标准和协议定义的全球生态系统中运作。
尽管四方对中国存在共同担忧,但内部不对称性继续削弱四方集体技术议程。数据治理政策的分歧仍然是一个主要障碍。例如,印度拒绝日本的大阪轨道跨境数据流动,揭示了潜在的信任和主权问题。与此同时,印度、澳大利亚和日本之间的双边AI投资仍然微不足道,每个国家与中国的关系比与其他任何国家都更加紧密。
这种内部凝聚力的缺乏因对美国作为该集团技术和金融支柱的过度依赖而加剧。虽然美国是所有三个合作伙伴的主要研究合作者,但四边机制内部的技术合作仍显薄弱。例如,这三个国家之间的双边AI投资不到1%。填补这一差距至关重要,如果四边机制希望超越言辞上的协调走向实际的技术协同效应。
尽管如美印在矿物加工方面的合作、日本对印度和澳大利亚稀土行业的投资以及美日关键矿物协议等双边努力令人鼓舞,但它们仍然零散。在四边机制范围内的战略框架下协调这些双边协议可能会放大其影响。一项以共同标准和合资企业激励措施为依托的统一四边机制关键矿物协定,将使该联盟更有效地减少对中国依赖。
每个四边机制成员国各具独特技术优势。印度的软件人才、日本的硬件创新、澳大利亚的原材料储备和美国的研究开发基础设施,如果有效整合,将形成一股强大的价值链。
隐私保护机器学习的部署还可以通过在不损害个人隐私的情况下启用跨境数据分析来帮助克服数据本地化的僵局——这是协作AI创新的重要一步。
尽管四边机制的势头正在增强,但要打破中国的科技主导地位,需要持续的政治意愿、协调的投资和战略耐心。鉴于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深度整合,短期脱钩既不可行也不可取。
然而,减少战略过度依赖是可能的也是必要的。
即将在印度举行的四边机制峰会提供了巩固成果并深化合作的良机。与台湾和韩国等技术前沿民主国家作为辅助伙伴合作,可以帮助创建一个更广泛的联盟,能够影响全球技术治理。
为了在技术霸权的竞争中超越中国,四边机制需从分散的双边合作转向统一的多边架构。这不仅需要汇集物质资源,还需要对齐价值观、标准和长期目标。只有通过内部一致性和外部联盟建设的结合,四边机制才能塑造一个具有韧性的、包容的和安全的技术未来。
拉胡尔·米什拉 是曼谷玛希敦大学德国-东南亚公共政策与善治卓越中心的高级研究员。他还是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印太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普里西·L·帕特纳亚克 是新德里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大学印太研究中心的博士候选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