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 世代和婴儿潮一代都在公共场合进行 FaceTiming——但原因不同
快速阅读: 《商业内幕》消息,公共场合使用FaceTime引发争议:有人认为不顾他人感受,有人认为无差别对待。专家指出,这是社交规范变化的缩影。尽管影响隐私,但人们已习惯随时连接。为避免失礼,建议通话时戴耳机。
那天,我正在地铁站等候列车,旁边有一位女性穿着睡衣准备早餐。她其实并不在我的身旁,而是出现在一名乘客的iPhone屏幕上。屏幕上的动作一闪而过,他们的交谈声很大,吸引了我的注意。我并非有意偷听,但(以及周围几位通勤者)不知不觉间被卷入了一场本应属于私人、亲密的时刻。我不是唯一感到困扰的人。社交媒体上充斥着大量人们因公共视频通话频繁出现而分心或烦恼的帖子。“在公共场合不用耳机使用FaceTime是不是很不礼貌?”一位Threads用户在去年提出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太不考虑他人了,太以自我为中心,太令人反感了。我真的无法理解。”随后超过350条评论显示出人们对是否应该将整个世界变成客厅存在分歧。
有些人质疑FaceTime与面对面聊天有何区别。另一些人则认为公共FaceTimer是“不顾及他人的傲慢个体”。这并非新鲜现象。FaceTime随iPhone 4于2010年推出,但需要几年时间让更多人拥有iPhone并适应——最终认为自己有权——保持持续联系。这项功能不仅可以通过WiFi使用,还可以于2012年通过蜂窝数据使用。人们开始向礼仪专家抱怨,这些专家在报纸专栏中发表了对这种不便的看法。2020年视频通话变得更加普遍,当时许多人开始远程工作,并用Zoom会议填满日程表,之后还有虚拟欢乐时光。如今,许多人已经将我们在摄像头前聊天的舒适感带入现实世界。我们的智能手机模糊了在家和公共场合做事之间的界限,数字世界现在在公共领域有了具体的位置。
媒体心理学研究中心主任帕梅拉·鲁瑟布里奇指出,FaceTime和在公共场合使用扬声器打电话是过去二十年社交规范更广泛变化的症状。在餐桌上查看手机或用耳机隔绝公共互动是很常见的。当人们在拥挤的地方开始与某人进行视频通话时,“我们的大脑会产生一种社交存在感,仿佛置身别处,”她说。我们脱离了环境,不太可能意识到周围那些生气的人。尽管感到愤怒,人们依然继续进行这些视频通话,因为像从对方那里获取社交线索这样的好处,“大于他们显然没有感受到的隐私侵犯。”
对于通话的人来说,FaceTime通话更吸引人——她不能分心地浏览手机或笔记本电脑,但利兹也提到她经常思考公共FaceTime通话的狂热对隐私的影响。总的来说,利兹说,为了避免失礼,人们最好尊重打电话者的隐私,让他们知道他们可能会被公开播放,并尽量不要在通话中展示太多周围的人。部分对公共通话的批评可能源于我们担忧过度依赖手机。普通美国人每天几乎花费七小时盯着屏幕。2023年南加州大学尼利社交媒体指数的一项调查显示,四分之三使用FaceTime的美国成年人每周至少打一次电话,其中14%的人每天多次使用。其中许多屏幕时间发生在公共场合,这正改变我们的社交礼仪;拍更多TikTok或在公共场合进行FaceTime的人越多,我们就越习以为常。
我在公共场合需要朋友建议关于衣服或礼物时,会通过FaceTime联系我的好朋友。我尽量快速完成,觉得需要视频通话是因为我有东西要给她看。有一次我在火车上接到一个FaceTime电话,我尽量小声地尖叫——我的朋友刚刚订婚了,我兴奋得跳上电话希望看到戒指举到镜头前。我爷爷总喜欢用iPhone的扬声器(他说通过电话的小耳机会很难听到),并且会在任何地方接听这些电话。我们都明白,如果我们给他打电话,可能会在客厅与任何人通话。这些大声的通话很容易被合理化,就像容易被谴责一样。我们已经习惯了随时随地连接彼此,离开令人不快的地方如机场航站楼,转而与朋友聊天。这不一定不好。但请,为了我们所有人的理智,请戴上耳机。
阿曼达·胡珀是《商业内幕》报道科技行业的资深记者。她撰写关于最大科技公司和趋势的文章。《商业内幕》的Discourse故事提供了当天最紧迫问题的观点,这些观点基于分析、报道和专业知识。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