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表示,人工智能的经济收益可能超过排放成本
快速阅读: 据《塞浦路斯邮政》最新报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报告称,2025-2030年,人工智能每年或促全球产出增长0.5%,高于因运行AI模型增加的碳排放成本。尽管AI驱动的电力需求上升可能加剧排放累积,但其经济收益仍可能超越额外排放成本。专家认为,AI对气候的影响取决于其具体应用场景,政府需引导其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本周指出,从人工智能获得的经济收益将在2025年至2030年间每年推动全球产出增长约0.5%,这一增长幅度将超过因运行AI模型所需的数据中心而增加的碳排放成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其春季华盛顿年会发布的报告中提到,尽管这些产出增长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并不均衡,但报告呼吁政策制定者和企业尽量减少对整个社会的负面影响。报告指出:“尽管面临更高电价和温室气体排放的挑战,人工智能对全球GDP的贡献仍可能超过额外排放的成本。”
报告在题为《电力饥渴:AI如何推动能源需求》的报告中表示:“这些额外排放的社会成本相较于人工智能带来的预期经济收益而言微乎其微,但仍加剧了令人担忧的排放累积问题。”预计未来几年,人工智能的普及将会推动对高能耗数据处理能力的需求大幅上升,即使全世界仍在努力兑现减少碳排放的承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报告提到,位于弗吉尼亚州北部、拥有全球最大数据中心集群的服务器仓库空间已经相当于八个帝国大厦的占地面积。报告估计,由人工智能驱动的全球电力需求可能增至大约1500太瓦时(TWh)——相当于印度目前的用电量,并且是同期电动汽车预期需求的1.5倍。这种增长的碳排放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科技公司能否通过更多利用可再生能源等方式兑现减少数据中心碳排放的承诺。
人工智能是否能带来能源效率提升?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如果按照当前能源政策,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可能导致2025年至2030年间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增加1.2%。如果采取更环保的能源政策,这一增幅可能控制在13亿吨以内。按照每吨39美元量化这些排放的社会成本,报告估算额外成本约为507亿至663亿美元——低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每年0.5个百分点全球GDP增长所对应的收入增长。
独立分析人士指出,人工智能的经济与环境影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具体应用领域——特别是在它能否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或实现更加可持续的整体消费模式。气候变迁与环境研究所指出,如果加快低排放技术在电力、食品及交通领域的推广,甚至可能总体减少碳排放。但气候变迁与环境研究所政策研究员罗伯塔·皮耶费德里奇表示:“仅依靠市场力量难以有效引导人工智能服务于应对气候变化。”她强调:“政府、科技公司以及能源公司必须积极确保人工智能被有目的地、公平地且可持续地运用。”并指出需要研发资金和相关政策来解决人工智能发展带来的不平等问题。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