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在关税战中拥有一支机器人大军
快速阅读: 《今日西澳》消息,广州一家小工厂计划引入机械臂提高效率,类似自动化趋势在中国多地工厂加速推进。中国通过政策和投资推动机器人和AI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减少的挑战,但也引发部分工人对就业的担忧。
广州这家位于中国东南部商业中心的小型路边车间里,李思明经营着一个拥有11名工人的团队,他们专注于切割和焊接金属,制作廉价烤箱和烧烤设备。他打算斥资4万美元(约合6.3万美元)从一家中国企业采购一只配备摄像头的机械臂。这款设备利用人工智能观察工人如何焊接烤箱侧面,并能在最少的人工干预下重复这一动作。仅仅四年前,类似系统只能从外国机器人公司购得,且成本接近14万美元。“从前我从未考虑过投资自动化”,李思明坦言,“普通员工每天只能工作八小时,而机器却能24小时连续运转。”
在宁波的极氪工厂,机器人在安装轮毂前对螺母进行分类。这家四年前开业的庞大工厂最初拥有500个机器人,如今已增至820个,并计划进一步增加。在宁波极氪工厂内,搬运机器人在运送铝锭至自动电梯前播放肯尼·G的音乐,以此提醒周围人员注意安全。自动电梯将这些金属块送至一台12米高中国制造机器顶部的熔炉中熔化,随后铝被铸造成各类汽车车身部件及其他组件。
更多的搬运机器人和偶尔由人工驾驶的叉车负责将这些部件运输至仓库。搬运机器人还将这些部件运送到装配线上,数百个机器人手臂在此协作完成复杂焊接任务,将这些部件组装成完整的汽车车身。焊接区被称为“黑暗工厂”,因为机器人能够在无工人情况下操作,甚至关灯运行。尽管中国工厂仍雇用大量工人,但他们仍需负责后期的质量检验,并安装某些需要手工灵巧度的部件,比如电线束。有些工作目前依然无法单靠相机和电脑完成。例如,在汽车涂漆前,工人必须佩戴手套触摸汽车表面并仔细打磨任何细微瑕疵。
在广州那家生产烤箱和炊具的小型工厂,该公司计划购置一只采用人工智能模仿人类焊接烤箱侧面方式的机械臂。不过,部分后期质量控制流程也借助人工智能实现了自动化。在极氪装配线的末端,一打高分辨率相机为每辆汽车拍照。计算机将这些照片与正确组装车辆的广泛数据库对比,若发现差异则提醒工厂工作人员。这一任务仅需几秒钟即可完成。“我们大多数同事的工作是坐在电脑屏幕前”,极氪工人吴萍琪表示。
极氪与其他中国车企同样利用人工智能更高效地设计汽车及其功能。在上海极氪新办公楼工作的设计师李彩丽利用人工智能分析车内不同表面如何互动。“我有更多空闲时间去思考,探索哪些时尚趋势应融入汽车内饰”,李彩丽说道。虽然美国的汽车工厂也使用自动化,但大部分设备源自中国。过去二十年间建造的全球大多数汽车装配厂都在中国,围绕这些工厂发展起了完善的自动化产业。中国企业还收购了海外先进机器人供应商,例如德国的库卡,并将大部分业务转移至中国。当大众汽车一年前在合肥设立电动车工厂时,该厂配备了一个来自德国的机器人及1074个上海生产的机器人。
中国政府推动工厂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速度是自上而下的。十年前启动的“中国制造2025”计划列出了十个中国希望在全球占据领先地位的行业,机器人便是其中之一。为了促使汽车行业思考如何应用人形机器人(即具备两只手臂两条腿的机器人),北京市政府去年要求主要汽车制造商租赁机器人并在其装配厂录制机器人执行任务的视频。这些视频往往需要多次拍摄才能成功。机器人目前仅执行基础任务,如在仓库内分类汽车零件。然而,此举确实促进了汽车制造商的进步。在北京市政府展示自动化推广的一个案例中,上周六举办了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有12,000名跑步者和20名人形机器人参与。仅有六台机器人完成了比赛,最快的机器人耗时是最快跑者的近三倍。但此次活动吸引了公众对机器人的关注。
上个月,中国第二号官员李强总理在年度立法报告中提到,今年国家计划包括“大力开发”智能机器人。国家顶级经济规划机构宣布了一项1370亿美元的国家风险投资基金,用于支持机器人、人工智能及其他前沿技术。过去四年间,中国政府控制的银行发放了惊人的1.9万亿美元工业贷款,这笔资金用于支付工厂建设和更新现有设备。中国大学每年培养约35万名机械工程毕业生,还有电工、焊工及其他技术工人。相比之下,美国大学每年毕业约4.5万名机械工程师。敏捷机器人公司首席机器人官兼联合创始人乔纳森·赫斯特称,寻找熟练员工是他面临的一大挑战。作为卡内基梅隆大学机器人学院研究生的他指出,当时他是两位机械工程师之一。
中国快速接纳自动化令部分中国工人感到忧虑。27岁的耿元杰在极氪工厂开叉车,已在该厂工作两年。他说自己之前在大众工厂工作时机器人数量较少。被机器人环绕的他,在12小时的班次中几乎找不到可以交谈的同事。为了展示自动化进展,北京举办了一场半程马拉松比赛,共有12,000名跑步者和20名人形机器人参赛。只有六台机器人完成比赛,“我能感受到自动化趋势”,耿元杰看着搬运机器人拉着一排汽车零件经过他的叉车道时说道。他提到自己的高中学历可能不足以让他参加机器人编程课程,并且担心有一天会被机器人取代。“这不是我的担忧——每个人都会有这样的担忧”,耿元杰补充道。
一个多世纪以来,自动化威胁甚至替代了世界各地的工作岗位,时常延缓自动化进程。但在今日中国,鲜有其他地方像这里一样缺乏阻力。中国没有独立工会,共产党几乎不留任何异议空间。推动自动化发展的另一大因素是中国的人口危机。自1987年以来,每年出生的婴儿数量减少了近三分之二。同时,如今有三分之二满18岁的人进入大学或学院深造,这种教育路径使新一代人能够选择工厂外的职业生涯。“中国的劳动力红利已经结束”,咨询公司艾睿铂亚洲工业实践主管史蒂芬·戴尔表示,“他们现在处于人口赤字状态,唯一出路就是提升生产力。”
本文最初发表于《纽约时报》,日期为2023年X月X日。《商业简报》新闻稿提供重要新闻、独家报道及专家见解。请每周一至周五清晨接收我们的邮件。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