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改变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
快速阅读: 据《人民日报》称,人工智能正重塑中国的深度阅读体验,数字技术与传统经典结合,让古籍更易获取且更具互动性,但其潜力仍需学术界与产业界进一步整合开发。
首页 >> 首页
人工智能重塑数字时代的深度阅读
(新华社)
2025年4月24日 08:40
一位参观者于2023年4月23日在浙江省体验了人工智能书本阅读。(新华社/翁新洋 摄)
北京,4月23日(新华社)——在中国东北部的一间教室里,学生们正在与孔子对话——不是通过通灵会或历史重演,而是通过人工智能(AI)。在辽宁省沈阳市浑南区第九中学,学生们使用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软件与文学巨匠如孔子和鲁迅的虚拟形象互动。每一次互动中,这些历史人物都摆脱了教科书的僵化印象,成为学生文学旅程中生动、几乎触手可及的向导。
“在这里,人工智能不仅仅是一个工具,更像是一个向导和导师,”该校校长郑军说道。“当学生们遇到理解上的障碍时,它帮助他们破解经典并探索其深层含义。”这些沉浸式的阅读体验是中国日益增长的一种趋势的一部分,其中深度阅读——曾经局限于图书馆和讲堂——正因数字创新而被重新塑造。
根据官方数据,中国数字阅读用户群体在2024年达到6.7亿人,同比增长17.5个百分点。然而,尽管数字工具很方便,专家们指出,在浅薄、可快速浏览内容的时代,保持深度阅读的挑战依然存在。对于中国出版商协会国家阅读委员会主席聂振宁来说,数字技术和深度阅读并不是对立面,而是新阅读模式中的合作伙伴。“通过利用数字工具,读者可以在碎片化的阅读时间里构建自己的知识库。这样,人工智能正在打破障碍,并为追求深度阅读注入新的活力,”聂振宁指出。
对于越来越多具有高专业或学术阅读需求的读者来说,聂振宁的观察尤为真实。其中一位读者是华东师范大学古典中文文学博士候选人刘帅。在他的电脑屏幕上,几百年来的中国古代手稿的模糊页面变得鲜活起来。一边是古代中国经典中的零散、发黄的图像,另一边是清晰的可搜索文本,由人工智能以惊人的精确度解读。刘帅使用名为“识典古籍”的数字阅读平台。该平台由科技巨头字节跳动和北京大学于2022年推出,已经数字化了超过18,000种中国经典,并在移动和网络平台上提供。
“任何时候你想读(中国经典),你都可以点击找到它。如果你觉得古代版本难以阅读,你可以点击现代中文注释版本,甚至有古代字符的拼音注释。有些人用这个平台来研究古代书籍中记载的出生地历史,或者查阅他们的家谱,”负责平台开发的王宇说道。在界面背后是一个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其字符识别准确率超过96%,命名实体识别准确率高达98%。在抖音等应用的支持下,抖音是中国版的TikTok,以及字节跳动的大语言模型的支持下,这些曾经晦涩的经典现在只需点击一下就能让数百万人获得。
“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这是转变,”王宇说道。“有了人工智能,我们正在教会机器‘阅读’中国经典,使原本无法触及的内容变得可及。”
但也许人工智能阅读最具变革性的方面是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复兴的人机协作。“这不是简单的数字化,这是转变,”王宇说道。“有了人工智能,我们正在教会机器‘阅读’中国经典,使原本无法触及的内容变得可及。”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中国近1,000所大学的超过10,000名学生和教师成为了现代的“抄写员”,并帮助人工智能完善和注释古代文本。许多主修与古典中文文学无关的领域。迄今为止,已有超过1,600种古代文本,总计近2亿个字符,通过这种人工智能-人类合作进行了编辑、注释和共享。
“曾经我认为这项工作是无尽的,”刘帅说。“但是有了人工智能,不仅有可能,而且是参与性的。古代书籍不再只是专家的专属。它们属于每一个人。”
“在阅读过程中,人工智能和人类相互补充,”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吴国武说。“专家为人工智能提供深度阅读材料。反过来,人工智能协助学者和爱好者,形成良性互动。”郑军分享了吴国武的看法。“过去,阅读只是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一种单向互动,”郑军说。“现在,这是一个涉及人工智能、教师、学生和文本本身的动态、多维过程。”校长补充道,新模式激发了孩子们更强的阅读兴趣。
专家指出,尽管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深度阅读和知识探索的格局,但它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吴国武说,目前的人工智能阅读工具在提出有意义的专业级问题时常力不从心,往往专注于表面需求。他认为,解锁人工智能在阅读中的全部潜力的关键在于学术界和产业界的更紧密整合。
至于未来,聂振宁设想了一个不仅由人们阅读什么决定的社会,还由如何阅读决定的社会。“有一天,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可能会成为我们的日常可读文本,”聂振宁说。“我们甚至可能在杂志上看到人工智能专栏。”
但即使人工智能拓宽了可能性的边界,聂振宁提醒我们,“深度阅读仍然有纸质的一面。我们不能忘记用老式的方式读书。”
(网页编辑:张凯伟、梁军)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