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人在世界上第一场人形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与人类赛跑
快速阅读: 据《英国独立电视台》最新报道,全球首次人形半程马拉松比赛中,中国机器人虽展现技术进步,但仍远逊于人类选手。比赛中,机器人需频繁更换电池且常需人工辅助,而人类选手轻松完赛。中国视人形机器人作为技术竞争新前沿,设定了相关发展目标。
显然,机器人在比赛中挑战人类的画面充满了反乌托邦式的想象,仿佛人形机器将统治一切。尽管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引发了“机器接管”的讨论,但目前来看,它们在长距离奔跑方面仍远远落后于人类选手。上周六,在中国举办了一场全球首次的人形半程马拉松比赛,超过20个双足机器人参与了这场竞赛。尽管技术成果令人赞叹,但它们还是以明显差距输给了业余的人类选手。
多个公司和高校团队参与了此次比赛,展示了中国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取得的进步,试图追赶在该领域领先的美国。获胜团队的负责人指出,尽管在这场比赛中机器人被人类击败,但随着人形技术竞争的日益激烈,他们的机器人能够与西方同类产品相媲美。表现最佳的人形机器人“天工超人”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仍未能与人类选手抗衡。
比赛场地设在北京东南部的亦庄地区,这里聚集了许多首都的科技公司。近期,中国机器人展示的骑行、回旋踢以及翻滚等技能视频在网上广为流传,这些视频通常经由官方媒体传播,被视为中国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2023年的政策文件中,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将人形机器人行业定为“技术竞争的新前沿”,并设定了2025年实现核心技术大规模生产及安全供应链的目标。
近年来,有关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能超越人类的恐惧逐渐加剧。尽管人工智能模型正迅速发展,带来了从安全性到未来就业的种种担忧,但周六的比赛表明,至少在跑步方面,人类依旧占据主导地位。
比赛开始时,有一台机器人因失控而退出比赛。这些机器人与大约12,000名人参赛者在同一赛道上并肩奔跑。据北京市政府主办的《北京日报》报道,比赛从乡村公园出发,参赛者需要应对轻度起伏和蜿蜒曲折的13英里赛道,直至抵达终点。正如人类跑者需要补水一样,参赛机器人可以在比赛中更换电池。如果机器人无法完成比赛,团队可以用替补替换,但每次替换都将被处以10分钟的罚时。
业余人类选手轻松跟上了比赛节奏。首个冲过终点的机器人——由北京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的“天工超人”——用时两小时四十分钟完成了全程。这一成绩比乌干达选手雅各布·基普利莫保持的世界纪录(56分42秒)少了近两个小时。当天男子组的冠军仅用时1小时2分钟。
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的首席技术官唐健表示,“天工超人”的优异表现归功于其修长的双腿和模拟人类跑马拉松的算法。此次比赛中,该机器人仅更换了三次电池。身高1.8米的机器人在比赛中遭遇了一些挑战,比如频繁更换电池,并且需要助手在一旁随时准备扶持以防摔倒。大多数机器人都需要这样的辅助,有些甚至被拴着绳子或由遥控器操控。
另一赛道上的业余人类选手毫无困难地完成了比赛,一些好奇的人们拿出手机记录下与机器人相遇的场景。
想要快速了解重大新闻?请收听我们的最新播客,了解您需要知道的一切!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