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是为了死亡而设计的,”诺贝尔奖得主 Venki Ramakrishnan 说
快速阅读: 据《有线》称,公众对衰老生物学存在误解,尤其是对无限延长生命的期望。虽然模式生物如蠕虫的研究有助于理解衰老,但其结果不能直接应用于人类。追求长寿可能带来社会停滞和伦理挑战,我们需要平衡个体愿望与社会利益。
你认为衰老生物学的某个方面仍然被公众深深误解了吗?
当然,无限延长生命的可能性。尽管原则上没有任何法律或限制阻止我们比现在活得更久,但无限的长寿或“永恒青春”仍然遥不可及,而且显著增加我们最大预期寿命的障碍依然存在。
我们必须警惕围绕“抗衰老”或“逆转衰老”概念的伪科学以及这些概念相关的商业炒作。这些概念往往缺乏坚实证据支持,即使它们可能使用看似科学的语言。不幸的是,我们都害怕变老和死亡,因此对任何声称能帮助我们避免这些问题的说法都非常敏感。
电影《年轻弗兰肯斯坦》中有一场著名场景,一名学生向弗兰肯斯坦教授询问有关蠕虫实验的问题,讲师回答说:“除了极少数例外,蠕虫并不是人类。”然而,《我们为何而死》一书的整整一章标题是“来自低等蠕虫的启示”。我们能从蠕虫中学到什么?
科学一直通过使用模式生物种来研究基本过程,包括蠕虫、果蝇,甚至酵母和细菌。当然,这些物种与我们越接近越好,这就是为什么药物试验通常先在老鼠身上进行,甚至在猴子和黑猩猩身上进行的原因。但我们也可以从像蠕虫这样的生物中学到很多东西。许多在蠕虫身上发现的现象在人类身上也有对应之处。然而,我们不能直接将所有结果外推到人类身上。例如,携带某些与蠕虫长寿相关突变的人类出现了严重问题,如生长缺陷。
你认为我们想要活得更长的愿望会带来哪些社会和伦理影响?
自从我们认识到自身的必死性以来,就渴望战胜衰老与死亡。然而,我们的个人愿望可能会与社会的最佳利益相冲突。一个生育率非常低且寿命非常高的社会将是一个停滞的社会,代际更替极其缓慢,并且可能缺乏活力和创造力。最近去世的诺贝尔奖得主南美小说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说得最好:“一方面,衰老让我们感到恐惧,但当我们感到焦虑时,重要的是要记住永远活着会是多么可怕。如果永恒得以保证,生活的所有动力与幻想都将消逝。这种想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面对老年。”
这个故事最初发表于《连线意大利版》,并已从意大利语翻译而来。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