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s Technica 互联网历史,第 1 部分
快速阅读: 《Ars Technica》消息,泰勒向赫兹菲尔德提议通过连接四台小型计算机进行网络概念验证。分组交换技术可让多台计算机高效通信,避免资源浪费。最终,赫兹菲尔德批准并提供资金支持。
泰勒径直走进了上级查尔斯·赫兹菲尔德的办公室。他解释道,通过让不同机构共享资源,网络能够帮助美国国防先进研究计划局(ARPA)节省时间和资金。他提议先从连接四台小型计算机开始,做一个概念验证。“这困难吗?”赫兹菲尔德问道。“当然不难,这件事我们早就清楚如何做了。”泰勒回答道。“好主意,”赫兹菲尔德点点头说,“干吧,你现在还有预算一百万美元呢。去吧。”
泰勒没有撒谎——至少不是完全撒谎。当时,全球有不少研究人员都在思考计算机网络的问题。保罗·巴兰在兰德公司任职期间,在1964年发表了一篇论文,阐述了即使在核打击下部分节点被摧毁,分布式军事网络系统仍能保持弹性的方法。在英国,唐纳德·戴维斯也独立提出了类似的想法,并为这种网络的通信方式创造了一个新术语,他称之为“分组交换”。普通电话网中,经过电路交换后,拨打电话的人和接听电话的人会通过一条专用线路连接,他们独占这条线路,直到通话结束。而计算机通过短脉冲通信,不像人类那样需要长时间停顿,因此让两台电脑长期独占线路实在太浪费了。
那么,怎样才能让许多台计算机同时通信而不发生混乱呢?分组交换就是解决之道。消息被拆分成许多小段,每个数据包里都包含顺序和目的地的信息。随后,网络可以根据任何合理的路径把这些数据包发送出去。在目的地,所有合适的数据包按顺序重新组装起来。这就好比搬家到全国各地一样:更有效的方式是把所有的家具分别装车,每辆车走自己的路线,避开拥堵。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