颚骨化石证实了东亚生活着神秘的人类
快速阅读: 据《ABC 在线》称,台湾发现的“澎湖一号”下颌骨被确认属于丹尼索瓦人,其蛋白质分析揭示了其性别及独特特征。此发现扩展了丹尼索瓦人的分布范围,展现了其强大的环境适应力。尽管年代不确定,但它与现代人类的基因联系进一步证明了其广泛迁移和影响。
从台湾海域捕捞上来的神秘下颌骨的古老起源已被揭示:它属于一种神秘的已灭绝古人类——丹尼索瓦人。名为“澎湖一号”的厚重下颌骨中幸存的古代蛋白质片段表明,它属于一名生活在一万至十九万年前的男性丹尼索瓦人。丹尼索瓦人是现代人类的远亲,仅由少量化石代表。然而,他们的基因痕迹可以在现代人群中找到,包括亚洲、美拉尼西亚和澳大利亚原住民群体中。
这项最新发现发表在《科学》杂志上,增加了我们对丹尼索瓦人体质特征的理解,并证实了他们广泛迁徙并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蛋白质帮助识别主人。“澎湖一号”于二〇一五年被公布时,研究人员相信它来自一种原始的人类物种,但不知道具体是哪一种。参与最初发现并担任新研究合著者的东京大学的上井佑介教授表示,这块化石是一个“非常厚的下颌骨和大牙齿”,与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的下颌骨完全不同。然而四年之后,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发现的第一块丹尼索瓦人下颌骨让“澎湖一号”有了新的解读。“西藏的下颌骨与澎湖一号惊人地相似,”上井教授说。
研究人员试图看看“澎湖一号”的基因组是否也是丹尼索瓦人的。不幸的是,古代DNA容易降解,尽管他们尽了最大努力,团队还是无法从化石中提取出DNA。但是DNA是蛋白质的蓝图。正如每个物种都有独特的遗传特征一样,它们也有独特的蛋白质变体。下一步是尝试在“澎湖一号”化石中寻找比古代DNA更持久存在的古代蛋白质。
上井教授和他的同事与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后者曾帮助识别西藏化石,以提取和分析“澎湖一号”骨骼和牙釉质中的蛋白质片段。“我们想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确认台湾下颌骨是否属于丹尼索瓦人,”上井教授说。“澎湖一号”有着强壮的下颌骨和大臼齿,以及独特的根部结构。结果证明确实是这样。他们的分析发现了两种只存在于丹尼索瓦人中的蛋白质变体。此外,在化石的牙釉质中还发现了一种编码于Y染色体上的蛋白质,揭示了“澎湖一号”丹尼索瓦人是男性。
不幸的是,研究人员无法更准确地确定化石的年代,尽管其他证据表明“澎湖一号”可能是七万至十三万岁之间或一万至十九万岁之间。帮助确定这些时间范围的是相关的动物遗骸以及已知的低海平面时期,当时“澎湖一号”丹尼索瓦人可能生活在现在澎湖海峡地区的亚洲大陆上。这块来自生活在海平面较低时期的丹尼索瓦人的化石是从台湾西部彭湖群岛附近的海峡中被回收的。
答案有了,但仍有诸多疑问。确认“澎湖一号”为丹尼索瓦人解决了一个问题,但也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丹尼索瓦人比他们的姐妹群体——同样已经灭绝的尼安德特人——拥有更大的牙齿和下颌骨。但尽管有这些明显的原始特征,他们也表现出一种更为现代的特征:没有智齿。“这是一个有趣的组合,”上井教授说,并补充说这种独特的形态是如何进化的尚不清楚。
在台湾发现下颌骨的人类生活在温暖的环境中,这与其他更北方的丹尼索瓦人截然不同。未参与该研究的拉筹伯大学古人类学家安迪·赫里博士欢迎这一对稀少的丹尼索瓦人化石记录的最新补充。“很高兴能有一个可以与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西藏)相比较的下颌骨,”赫里教授说。他补充说,“澎湖一号”的强壮下颌骨可能是另一种古代原始人类的解剖学遗迹。“可能是丹尼索瓦人保留了尼安德特人和丹尼索瓦人共同祖先的形态特征,”他说。不过,他指出,如果没有更准确地确定下颌骨的年代,就很难知道。
丹尼索瓦人具有“非凡的适应能力”。阿德莱德大学澳大利亚古DNA中心的巴斯蒂恩·利马斯博士说,“澎湖一号”中发现的两种丹尼索瓦人蛋白变异体是有力的证据。“这些特定的变异体在尼安德特人和现代人中都不存在,它们只在丹尼索瓦人中被检测到,”利马斯博士说。迄今为止,确认的丹尼索瓦人化石仅限于西伯利亚丹尼索瓦洞穴中的几块碎片,以及同一地点的一块下颌骨和一根肋骨。利马斯博士说,这项最新研究的发现对我们理解这种神秘古代人类的传播及其应对不同环境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从寒冷、干燥和高海拔环境到炎热潮湿的地区。“我们在西伯利亚、西藏和现在台湾都有丹尼索瓦人,这确实显示了他们具有相当出色的适应潜力。”
首次发现丹尼索瓦人的洞穴名为丹尼索瓦洞穴,位于西伯利亚的阿尔泰山脉。这些发现也与现代人类DNA研究一致,表明丹尼索瓦人与现代人类有过混血,并且他们的基因被传播到了东南亚岛屿及其他地区。利马斯博士指出,研究表明菲律宾吕宋岛上的居民在其基因组中拥有最高的丹尼索瓦人DNA水平。“在台湾发现丹尼索瓦人化石,然后在下一个南边的岛屿上发现携带最多丹尼索瓦人DNA的人类,对此我感到十分有趣。”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