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 Salle 的 AI 驱动绘画在伦敦个展中占据中心位置
快速阅读: 据《艺术日报》称,伦敦泰达厄斯·罗帕克画廊举办大卫·萨尔新作展《田园诗的某些版本》,展出其创新画作。萨尔利用人工智能重塑其1999-2000年的《田园诗》系列,创造动态构图。展览结合先锋派理念与机器学习,展现绘画空间的灵活性与想象力。萨尔强调艺术家应善用时代工具,其作品曾在多个国际知名机构展出。
伦敦 —— 泰达厄斯·罗帕克画廊伦敦分馆正在举办大卫·萨尔的新作展《田园诗的某些版本》。这是艺术家最新系列作品《新田园诗》在英国的首次展览,也是他在伦敦画廊的首次个展。这些画作标志着萨尔艺术创作的一项重要创新:他借助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创造出比以往更具动感和概念深度的构图。
“我一直梦想拥有一个真正灵活且富有弹性的绘画空间,”萨尔表示。
在其职业生涯中,大卫·萨尔一直以杂志、广告、艺术史和卡通等多种来源的图像为题材进行创作。尽管他的主题看似具象,但萨尔的绘画却将这些图像置于纯粹的形式游戏和覆盖整个画面的构图之中,这种构图深深扎根于抽象表现主义——正如艺术家所描述的那样,“一种既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的感觉……一种穿越宇宙的迂回自由落体”。
在这批新画作中,艺术家使用了自己的作品集——特别是1999年和2000年创作的一组名为《田园诗》的画作——作为原始素材。这些作品被输入定制的人工智能程序中,经过刻意扭曲后生成了田园场景的变化版本。这些自由奔放、有时令人困惑的图像随后被打印在画布上,成为萨尔绘画的背景。结果是一组充满新活力且与我们的病毒式视觉世界相呼应的作品。
在每幅画中,各种物体和解剖学元素汇聚在一个平面上,在这个平面上,重力、空间和透视法则消失殆尽,视觉戏剧占据主导地位。萨尔以高超技艺描绘了一些主题,而另一些则未完成并逐渐消退。格纹裙像老旧的渔网,广泛铺展在一片涌动的图像之海中,形状无法凝聚成任何东西,除了它们自身:它们浮现出来,却又滑回到它们表面之前那混乱的、绘画般的深渊中。
绘画本身就是一门技术,一门正如艺术史所证明的那样,通过不懈的改造和重新发明,在数千年间不断进步的技术。对萨尔来说,艺术家有责任利用他们时代提供的工具,无论是蛋彩、油画还是摄影。人工智能是一种有用的工具,“因为它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他说,“它可以违反所有描绘规则,而不感到愧疚。”就像人眼一般,它快速扫描、处理并提炼出海量视觉信息。因此,在软件工程师格兰特·戴维斯的帮助下,萨尔“让机器去艺术学校”,通过训练他的模型学习包括爱德华·霍普、乔治·德·基里科和阿瑟·杜夫在内的艺术家的作品,传授线条、边缘、构图和形式的基本原则。大多数训练模型由萨尔在家庭环境中绘制的人物素描组成;这些构成了机器方法的核心。萨尔随后进一步完善了这一对话,将模型的数据集限制在他的早期《田园诗》作品的“非常特定的饮食”中。避免了“通用”数字图像的常见问题,结果是一种高度浓缩的视觉词汇,并通过额外的多层覆盖得到了丰富和强化。与他过去绘画发明的共鸣相结合,萨尔呈现了一场策展人南希·斯佩克特所说的“一个人的二重奏”。
我仍然能听到约翰·巴勒斯1971年的声音谈论便携式摄像机,那时它还很新。人们争论说:“这能算艺术吗?”约翰回应道:“这只是你颜料盒里的一支新铅笔。要么用它做出有趣的东西,要么就不用。”
——大卫·萨尔
展览标题取自英国批评家兼诗人威廉·埃姆森1935年首次出版的《田园诗的某些版本》一书。在文学和艺术领域,“田园诗”指涉对乡村生活的现代感悟:“关于人民但不是为他们或由他们创作的作品。”在田园风景的传统中,艺术家为了美而编辑他们的环境。突出场景中最美好和愉悦的部分,并将其压缩在一个画面上,他们的绘画不一定是对现实的忠实再现,而是增强了、人工化的现实。萨尔最初的《田园诗》基于19世纪歌剧幕布。描绘了一对夫妇坐在田园、阿尔卑斯山环境中的场景,包含了所有经典的田园戏剧元素:双重情节、求爱、自然与超自然世界之间的强烈对比以及夹杂着机智和散文插曲的浪漫诗句片段。如今,25年后,《田园诗》成为了自身的背景;萨尔表演其绘画即兴创作的剧院。
萨尔称他的算法为“操控杆”,通过这个操控杆,他可以在对象、形式、风格和类型序列中自由穿梭,无需自我认同或过度依附于意义。其自由且无拘无束的决策方式可追溯至20世纪先锋派,尤其是超现实主义者,他们的自动策略和沙龙游戏试图解放创造力,摆脱意识思维以及规定的美学、道德和政治等级制度。精神分析以及康特·德·拉特雷蒙特将美喻为“手术台上缝纫机与雨伞的偶然相遇”支撑了他们对梦境、自由联想和图像的不合逻辑融合的探索。萨尔表示:“如今,机器学习赋予艺术家重新塑造绘画空间的可能性,具有纯粹想象力的可塑性和灵活性。”在他的新作品中,这两个现实之间的接缝不可区分,相互交融,产生直接而全面的效果。
萨尔1952年出生于俄克拉荷马州诺曼市,现居住并工作于纽约布鲁克林。他曾于1970年至1975年在加州艺术学院学习,期间受到观念艺术家约翰·巴勒斯的指导。萨尔在1980年代作为“图片一代”的领军人物崭露头角。1983年,他在鹿特丹博伊曼斯·范伯宁恩博物馆举办了首次个人博物馆展览,随后于1999年在阿姆斯特丹市立博物馆举办了他的首次回顾展,该展览巡回至维也纳现代艺术基金会路德维希美术馆、都灵里沃利当代艺术博物馆和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此后,他的作品在巴黎蓬皮杜国家现代艺术中心、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和惠特尼美国艺术博物馆以及洛杉矶县立艺术博物馆等机构展出。最近的萨尔作品巡展分别于2016年在马拉加当代艺术中心和2021年在格林威治州布伦特基金会举行。萨尔同时也是位高产的作家与评论家,其文章和访谈发表在《艺术论坛》、《艺术在美国》、《纽约时报》、《纽约时报风格杂志》和《巴黎评论》等刊物上,以及众多展览目录和文集中。他是《纽约书评》的常驻撰稿人。他的批判性散文集《如何看:观察、谈论和思考艺术》于2016年由W.W.诺顿出版社出版。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