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加快大学采用开源 AI
快速阅读: 《大学世界新闻》消息,中国推动大学采用开源人工智能,旨在通过政府主导的开源协作平台加速AI发展,鼓励年轻人才参与。尽管80%的公立大学可使用大型语言模型,但课程质量和跨学科合作仍待提高。人才短缺和流失也是挑战,政府正扩大博士项目并吸引海归。
中国推动大学采用开源人工智能
安柏·王 | 2025年4月1日 | 微博
受去年年底中国开源生成式人工智能模型DeepSeek发布的启发,政府决心推动高校加快开源人工智能的发展与应用,包括打造一个政府主导的开源协作平台,这是教育部分享的新计划中提到的内容。教育部还透露了利用中国现有的开源社区并支持年轻AI人才(包括仍在大学就读的学生)的计划,在科学技术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务院以及北京市政府联合主办的年度科技活动中关村论坛上公布。该论坛还得到了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等领先研究机构的支持。
政府认为人工智能,特别是任何人都可以贡献其中的更开放源代码的人工智能,是经济增长的驱动力,例如在智能制造、绿色转型以及其他高端技术如航天技术中发挥作用。
为了加速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改革,中国政府正在推动转向开源模型,受到DeepSeek的启发,其R1模型和较低的训练成本正在挑战美国的技术主导地位,教育部官员在北京论坛上向与会者介绍。
“DeepSeek模型的发布在教育界掀起了新一轮AI热潮,”教育部科学技术信息化司司长周大望在3月27日至31日在北京中关村举办的年度论坛上表示。人们常把中关村称为中国的硅谷。今年的会议重点涵盖了从大型人工智能模型到量子技术等前沿领域的128场活动。
周大望在周六表示,“中国80%的国家级公立大学现在可以使用大型语言模型(LLMs),63%已经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LLMs是一种经过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高级人工智能系统,能够生成类似人类的语言。
政府主导的开源平台
周大望指出,通过创建一个政府主导的开源生态系统可以推动更多创新——他指出,中国需要在这个领域获得“更强的立足点”,因为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继续“垄断”全球开源社区,同时开发的应用程序与特定平台集成,可供大量用户使用,并促进跨行业创新。
例如,为了鼓励年轻AI开发者为平台做出贡献,学生可能会获得大学授予的“微学分”或成就证书。他说,教职工也可以根据他们对平台的贡献进行评估。
大学:人工智能创新的摇篮
许多中国顶尖大学已经宣布计划扩大本科在人工智能及其他战略领域的招生人数,自二月以来宣布了更多的AI课程和项目,其中包括一些基于DeepSeek的项目。政府认为支持这一年轻人才池可以加速人工智能的发展。
根据周大望的说法,DeepSeek及其西方竞争对手的成功案例表明,有一个特别适合人才成长的环境。“他们需要在一个非常年轻的、非常高密度的创新团队中,并且有足够的计算能力保障,”他说。
DeepSeek核心开发团队的平均年龄为28岁,分别比ChatGPT(由OpenAI开发)和AlphaFold(由Google DeepMind开发)的研发团队年轻四岁和九岁。
“我们将打造中国的‘Hugging Face’,”周大望宣称,并补充道政府将通过顶层规划引领,并已与中国多个大型开源社区合作构建生态系统。
位于美国的Hugging Face是世界上最大的人工智能模型和应用程序协作平台,经常被中国的人工智能公司用来展示他们的最新产品。
他说,中国的平台将包括一个社区人才数据库,公布企业实习机会,并与企业和大学合作“共同挖掘开源之星”。
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和教学
周大望的评论是在3月28日教育部部长怀进鹏召集了一场关于人工智能的战略行动会议上发表的,会上怀进鹏呼吁教育工作者将人工智能融入教育和教学的所有要素和过程中。
怀进鹏说:“我们必须勇于改革和创新,深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的教育改革,促进各级各类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系统的智能化升级。”参加会议的还有大学代表。
政府对速度的需求引发了对人工智能教育质量的担忧,政府承认这些担忧。
“我们的许多大学已经开设了各种各样的人工智能课程,但不少课程内容重复且质量不高,”周大望说。
“我们的旧教材不再适合当前的人才培养,因为它们的编纂需要一定的周期和大量的支持,而人工智能的迭代周期大约为三个月,”周大望指出,并补充说现有的学科和部门壁垒也阻碍了跨学科工作。
人才保留
人工智能人才保留也是论坛上的主题之一。计算机科学家、中关村学院院长刘铁言是一位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学会会士,他表示本土人才仍然严重不足。
他将此归因于博士毕业生数量不足以及更多学生出国留学。
“中国本科生与博士生的比例仅为41:1,”刘铁言说。“大量本科生也出国深造,本地培养的优秀博士毕业生严重不足。”
中国政府正在扩大STEM学科的博士项目,并试图吸引海外留学生回国。
近几个月来,它公开了一些在美国工作的科学家返回中国从事半导体和芯片等关键领域工作的案例,这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政府下的裁员相吻合。
然而,据刘铁言称,但这些努力仍未达预期效果,他引用了一个Bench Council关于世界顶级100项人工智能成果的研究。在这项研究在2022至2023年间确定的对人工智能有重大影响的100项成果中,其中仅17项由中国作者参与,而这17项中仅有4项在中国完成。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