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是否加剧了新闻业的心理健康危机?
快速阅读: 据《VoxEurop.eu》称,研究显示,意大利记者因不稳定工作、低薪和高压普遍感到痛苦,逾四成受访者出现倦怠和抑郁症状。专家警告人工智能虽提升效率,但也加剧孤独感并存在版权和假新闻风险。新闻界呼吁更好管理AI技术,保障从业者权益,改善心理健康。
不稳定性和临时性工作、低薪、“必须随时待命”以及保持工作节奏的压力:根据迄今为止最全面的研究,这些都是导致意大利记者遭受最大痛苦的因素。这项由IRPIMedia在2023年进行的研究,样本为558名专业人士,尚未考虑到人工智能在该领域的广泛采用。
浏览这份报告,最常见的问题是压力(87%)、焦虑(73%)和普遍的无力感(68%)。超过40%的受访者也表示出现倦怠、无缘无故的愤怒爆发以及沉迷于网络和社交媒体的现象。三分之一的人明确表示有抑郁症状。
这些受访者是谁?“46% 的人年龄在18至35岁之间,31% 的人年龄在35至45岁之间,14% 的人年龄在45至55岁之间,6% 的人年龄在55至65岁之间,而只有2% 的人超过65岁。”
超过半数受访者(65%)自称为“自由职业者”。
哈拉普为国际和英国媒体自由撰稿,涉及领域包括旅行、文化和可持续发展,但她明确拒绝使用人工智能从头开始创作的观点得到了我们采访的所有其他人的响应。其中包括劳伦斯·弗里克坎普,他创立了未来新闻今日学院,以及伊雷内·拉腊兹,她负责协调西班牙的新创媒体实验室。
哈拉普承认:“人工智能让我的工作在构思、寻找联系人以及发布方面变得更轻松。”不过,她强调,人工智能只是个工具——它无法做出最终决定,这些决定依然需要人类来完成。另一个关键任务是人工智能让解读工作变得更加可行和高效。
对于像罗纳德·罗德里格斯这样既作为自由撰稿人又兼任多媒体编辑的记者而言,在广播自由欧洲/自由电台报道移民权利时,人工智能快速翻译地方/区域语言的能力弥足珍贵——不仅节省了时间,还拓展了叙事的可能性。
展望欧洲之外,在写作和语言课程不易获取的地方,人工智能能否带来多样化的声音和视角,取决于其应用情况。在菲律宾,尽管乔治·布伊德仍在努力学习英语,但借助人工智能的帮助,他现在能够发表文章并达到编辑标准。“过去我写一篇文章要花一周的时间;我的编辑希望在一个小时内完成。现在我可以做到了,”这位记者表示。
尽管人工智能潜力巨大,但记者们依然保持批判态度。哈拉普指出,使用人工智能“加剧了孤独感,这对一些依靠撰写文案来补贴收入的记者造成了显著影响,因为他们收入本就微薄。”
一个普遍存在的担忧是版权问题以及利用内容训练人工智能。弗里克坎普甚至提议采用“订阅模式”,向创作内容的记者付费,以此来控制搜索结果,因为“我们无偿提供内容,面临被淘汰的风险”。拉腊兹也对假新闻的增多表示担忧,布伊德提到“单一叙事”,罗德里格斯则指出“缺乏人类视角”,并强调算法可能“强化偏见与刻板印象,特别是在数据和信息稀缺的边缘群体中。”
更多:“人工智能如何更容易地剥削劳动者”
对新闻业而言,人工智能依然是把双刃剑。新闻编辑室、个人记者以及新闻协会需要投入精力,因为“需要资源以更好地管理这项技术,还需制定更多规则和工具,”哈拉普说道。并且需要保障新闻从业者的工作岗位。他解释道:“自由职业者普遍感到恐惧,这一点不容忽视。”例如,《Il Foglio》等意大利报纸已推出完全依赖人工智能的版本,而美国组织Data & Society的一份分析则探讨了在使用人工智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劳动力剥削问题。
薪资始终是最令人忧虑的问题之一。IRPI的研究表明,“过低的薪酬被认为是影响职业心理健康的关键因素”。例如,在意大利,“十分之六的记者年收入不到35,000欧元(税前)”,《La Via Libera》(Ingp数据,关于新闻行业就业动态的报告)写道,“将近半数的自由职业记者——往往是不稳定工作者或增值税注册雇员——年收入不足5,000欧元,其中八成年收入不超过20,000欧元”。
意大利新闻业不仅更为贫困、老龄化严重,而且愈发不稳定。这种不稳定性对受宪法第21条保护的信息自由与独立性构成了最大威胁。
帕潘杰利指出,新闻业的心理健康问题需更加公开和广泛地讨论:“媒体机构内部必须实现真正的变革,通过具体政策、结构性支持体系及新闻编辑室文化的根本性转变,将心理健康融入媒体的工作方式,而非仅作补救措施。”
尽管这一讨论正在欧洲层面展开——“心理健康与福祉已成为新闻会议的核心议题,并成为安全研讨会上的重要内容”,希腊记者阿里斯蒂亚·普罗托诺塔里乌补充道——“首要任务是将这种理念传递给其他小型媒体和自由职业同行,鼓励他们采取相似做法,并优先考虑工作中的心理健康。”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