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专家在北京论坛上赞美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增长前景充满信心
快速阅读: 《人民日报》消息,外国专家盛赞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对中国机器人产业充满信心。2025中关村论坛展示百余款服务型机器人,聚焦技术创新与国际合作。专家强调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结合的重要性,呼吁提升硬件性能与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首页 >> 首页
外国专家盛赞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并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增长前景充满信心——在北京举办的论坛上,记者李迅典、涂磊报道,《环球时报》2025年4月1日10:02
一名机修工正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调试人形机器人,该中心是2025年中关村论坛(ZGC论坛)年度会议的举办地,地点位于中国首都北京,时间为2025年3月27日。(照片来源:新华社)
以“新质生产力与全球科技合作”为主题,2025年中关村论坛于周四至周一在北京举行,展出了近100个由中国顶尖科技公司开发的服务型人形机器人,这些机器人提供诸如接待客人、对话和舞台表演等功能。
一名机修工正在北京中关村国际创新中心调试人形机器人,该中心是2025年中关村论坛(ZGC论坛)年度会议的举办地,地点位于中国首都北京,时间为2025年3月27日。(照片来源:新华社)
此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专家和学者共同探讨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广阔发展前景。
“我认为机器人技术与人工智能密切相关,”意大利国家机器人能力中心ARTES 4.0首席科学家保罗·达里奥(Paolo Dario)告诉《环球时报》。他解释说,机器学习可以收集数据,而人工智能使其变得可用。两者结合形成了真正的智能机器人。
在过去几年中,机器人技术的发展较为缓慢,但在引入人工智能后取得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所以我认为这种融合是成功的,并且发展迅速,”他说。
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改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借助高分辨率摄像头、激光雷达和触觉传感器等先进传感器的帮助,人形机器人可以实时感知周围的世界。人工智能算法帮助处理数据,实现与人类的自然交流。
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改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在制造业中,人形机器人凭借精确的轨迹规划和运动控制能力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和灵活性。通过算法处理技术和大数据的应用,人形机器人技术实现了显著的效率提升,韩国创新中心中国代表金钟敏在近期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说道。
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改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
“如果机器人要融入日常生活,我们需要利用人工智能来整合和提升人形机器人,”首尔大学未来移动技术中心教授李东俊表示。感知和交互技术的改进使机器人能够更好地理解和适应环境。
如今的智能机器人能够执行复杂的任务。例如,机械臂可以准确抓取光滑的盘子并放置在指定位置。虽然看似简单,但对机器操作而言难度很高,不过现在已经能够实现,他指出。
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本土化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人形机器人市场释放了巨大潜力。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本土化
中国已经发布了针对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指导意见,制定了2025年和2027年的战略计划。该指导意见由工业和信息化部(MIIT)发布,旨在到2025年建立初步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体系,并在机器人“大脑、小脑和四肢”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
“作为一本国际科学期刊的主编,我每天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研究论文。中国研究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也明显提升,”达里奥说道。他还提到,自1983年以来他一直与中国合作,见证了中国在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近几年来,我目睹了中国在科技成果质量上的持续提升。我相信,中国目前是机器人领域的世界一流领导者之一,这是我理解AI机器人后的看法,”他补充道。
“作为一本国际科学期刊的主编,我每天都会收到世界各地的研究论文。中国研究人员提交的论文数量大幅增长,质量也明显提升,”达里奥说道。他还提到,自1983年以来他一直与中国合作,见证了中国在机器人及相关领域的“令人印象深刻”的进步。
韩国驻华大使馆参赞李振秀指出,中国的深海科技在全球范围内广受欢迎,中国的AI技术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展望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和政府政策,他表示韩国能从中借鉴许多经验。
中国春晚的舞蹈机器人给全球带来了巨大震撼和深远影响,他说。近年来,中国的机器人产业已成为全球技术领导者。从制造业到服务业,从医疗保健到家庭应用,中国机器人取得了显著进展。
在工业制造领域,机器人现在在汽车和电子等行业的生产线上高效运行,并准确完成焊接和组装等复杂任务,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在服务业中,食品配送机器人、迎宾机器人和手术辅助机器人也表现优异。
韩国创新中心中国代表金钟敏在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他同意中国机器人技术的崛起。他说,中国目前拥有相当完整的机器人产业供应链和人才储备,以及世界上最大的应用市场和良好的政策环境。在此背景下,中国机器人发展的潜力和创新能力巨大。
国际合作
达里奥对中国与意大利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持乐观态度。在他看来,意大利与中国在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统一性。意大利是世界第七大工业国,在机器人技术和信息科学方面非常强大。
“我认为这是中国和意大利合作的良好切入点,”他说,并补充道两国可以在不同学科、文化和更好地理解用户需求方面进行深入讨论。
由于制造智能机器人需要非常谨慎的技术和精准的设计,中国和意大利都具备这项尖端技术的能力,因此他对中意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感到非常乐观并充满期待,他说。
尽管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国际合作不断加强,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关键问题包括提高机器人安全性、在复杂环境中的可靠性以及提升智能化水平以满足多样化需求。
韩国创新中心中国代表金钟敏强调,需要提升硬件性能,完善核心硬件技术的成熟度,并进一步优化集成方式。AI大模型的整合方式也需要改进。政府政策支持、行业资本投入和技术人才培养同样至关重要,他说。
金钟敏对中国与韩国未来在机器人领域的合作持乐观态度。他认为,尽管机器人产业链相对复杂,主要由基础领域、计算领域和应用领域组成,但中国与韩国的合作可以从机器人产业链的具体某一环节入手。
网络编辑:田一,钟文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