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AI 点燃中国科幻产业新动能
快速阅读: 据《新华社》最新报道,2025年中国科幻大会在北京开幕,展示尖端科技应用。大会聚焦科幻与科技融合,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收入超1000亿元。通过AI等技术,科幻内容创作效率提升,北京计划打造600亿规模的科幻产业生态。
北京,3月30日(新华社)——乘坐智能低空飞行器回家或者轻松穿戴超薄外骨骼套装行走,这些未来场景在2025年中国科幻大会于北京首钢园开幕式的AI生成短片中变为现实。在北京市石景山区首钢园的会场内,人形机器人迎接来宾,四足机器人则在周围穿梭。与会者被尖端技术和应用的意外展示深深吸引。
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的大会是正在进行的2025中关村论坛年会的一个平行论坛。作为顶级科幻产业活动,它致力于推动科幻与科技、文化及各行业的深度融合。以“用科学梦想创造未来”为主题,大会包含30余项活动,分为五个关键部分:开幕式、专业论坛、竞赛、产业推广活动等,重点聚焦新科幻产品和项目的全产业链合作与商业化。
在周五的开幕式上,最新发布的《2025年中国科幻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科幻产业总收入达1089.6亿元人民币(约合151亿美元)。该行业涵盖五大核心领域:科幻文学、影视、游戏、衍生品和文化旅游。随着人工智能和下一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科幻与现实的边界愈发模糊。不少参会者提到,随着AI+(人工智能+)计划的推进,人工智能和其他创新技术将极大提升科幻内容创作和IP开发,进一步塑造行业的未来。
在会场内,通过英斯提普(山东)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星际旅行”体验,参观者被带入了太空。佩戴VR头显的参与者可以坐在火箭旁与宇航员并肩而坐,探索天体并将补给运送到月球基地等。该项目整合了AI和VR等先进技术,使用户不仅能够沉浸于航天器体验中,还能通过不同的手势与虚拟物体互动。英斯提普首席技术官马玉光表示:“AI技术不仅辅助剧本设计,还大幅降低了人力成本。”他指出,AI驱动的大模型已将3D建模时间从近一周缩短到几分钟。“在未来,我们将引入AI宇航员以增强玩家互动,使对话更加智能和沉浸。”
根据报告,2024年各大平台共发布了169部科幻微剧作品。运用AI生成内容(AIGC)技术显著降低了制作成本并提升了效率,为科幻微剧领域解锁了新的增长潜力。随着AI和其他前沿技术的作用日益增加,很多地方已把科幻产业当作新的经济增长点。例如,北京年初出台了促进科幻产业发展的行动计划,提出30余项政策措施以促进产业发展、商业化科幻IP并推动技术创新。到2025年底,北京计划将其重点科幻领域拓展至600亿元人民币,构建结构完善产业生态体系。到2027年,这一数字预计将超过1000亿元。该行动计划强调支持AI、元宇宙及其他新兴技术,专注于展示AI驱动的科幻应用、AI生成的科幻IP场景,并推进AI驱动的基础模型在科幻内容创作中的应用。
官方数据显示,北京目前拥有近800家科幻企业,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480亿元。包括首钢园在内的科幻产业集群正快速成型,标志着科幻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指出,中国快速的技术进步为科幻故事提供了独特的现实基础。在人工智能、载人航天和量子通信方面的突破为科幻创作者提供了强大灵感。
清华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的王志刚教授表示:“AI为科幻内容创作提供了强大的工具。”“凭借强大的计算能力,AI将推动多模态人机协同,革新研发、设计和生产,并在智能时代不断创造新的技术奇迹。”
■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