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for Science:弥合工具与系统性创新之间的差距
快速阅读: 据《中国国际电视台》称,中科院院士鄂维南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指出,尽管AI重塑科学工具,但科学发现仍属人类。他呼吁整合资源发展大型科学语言模型。DP科技推出自动化实验平台,助力研发。报告显示中国在AI for 科学领域与美国并驾齐驱,建议加强多领域国际合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鄂维南于2025年3月29日在中关村论坛的“AI for 科学”平行分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CGTN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上——这一吸引了超过100个国家和1000名发言者的全球平台,讨论了诸如人工智能模型、具身智能和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专家们面临一个悖论:尽管人工智能重塑了科学工具,但发现的过程本身仍然顽固地属于人类。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双聘教授鄂维南在主旨演讲中提出了这一挑战。“我们仍然没有一个合适的大型科学语言模型,”他在拥挤的“AI for 科学”分会上说道。“我们需要充分利用数据、算力和人才等综合资源的时代已经到来。”鄂补充道。
根据鄂的报告,“AI for 科学”这个术语在中国还没有对应的翻译,这反映了它虽然在中国的战略计划中很早就被提出(最早可追溯至2017年),但仍处于新兴阶段。这一术语并非新词,新兴的大规模语言模型促使专家们呼吁一场科学变革,但尚未达到其“关键转折点”。
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周博文表示,现有大模型已改变研究工具、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但真正的科学革命需要全流程提升。
然而,学术界正与工程师和高校密切协作。在该分会上,DP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霖峰推出了首个自动化跨学科实验平台。总部设在北京的DP科技正在推动“AI for 科学”革命,开发“玻虎科学计算空间站”和“科学导航者AI平台”等尖端平台,通过AI、物理建模和高性能计算的独特整合连接基础研究与工业应用,加速药物发现、材料科学和能源技术的突破。
然而,学术界正与工程师和高校密切协作。在该分会上,DP科技的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张霖峰推出了首个自动化跨学科实验平台。“这一波‘AI for 科学’将通过系统性提升彻底改变研发能力。这种系统性提升将在制药、材料、化学和过程工程等领域突破效率瓶颈,实现大规模、目标明确的药物和先进材料生产,”张在一次采访中说道。
此次活动中发布的另一份报告显示了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CISTI)最新版《中国AI for 科学创新地图》(2025年3月版)。该报告强调中国丰富的科学数据资源和持续的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全国已有20家国家级科学数据中心投入运行。然而,由于数据获取成本高、工程领域数据格式不统一以及某些场景下敏感性限制,报告指出在AI准备度方面仍有持续差距。
该研究进一步揭示,中国和美国在全球范围内在AI for 科学领域的共同发表和引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是彼此在各学科中的主要合作伙伴。建议优先在生命科学、地球科学和材料科学领域开展研究合作——这些领域具有最高的全球合作活跃度。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