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们敦促重新思考技术在人类和地球未来中的作用
快速阅读: 《中国国际电视台》消息,学者们在清华举办的第六届媒体物质性论坛上呼吁重新定义人与AI和量子计算等技术的关系。刘海龙和施罗特尔强调技术须与伦理、文化及可持续发展协调,反对将其简单视作工具或革命,倡导渐进式转型和跨学科合作,以构建有益社会的技术未来。
学者们出席了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于2025年3月29日在中国北京主办的第六届媒体物质性论坛。
/CGTN
根据周六参加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主办的第六届媒体物质性论坛的学者表示,迫切需要重新定义人类与人工智能(AI)和量子计算等新兴技术的关系。
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龙教授和波恩大学的延斯·施罗特尔教授作为本次论坛的主旨发言人,在接受CGTN数字频道采访时提到,技术进步必须与伦理框架、文化多样性以及地球可持续发展相协调。
两位学者都批评将技术简单视为工具或革命的观点,而是主张全面看待其社会和生态影响。刘海龙教授对比了西方工具主义方法(即将技术视为中立工具)与东亚哲学中强调人、工具和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
“无限计算增长的幻想忽略了地球有限的资源”,他警告说,并提到AI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电子废弃物问题。
2025年3月29日,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海龙教授在第六届媒体物质性论坛上发表讲话。
/CGTN
施罗特尔对此表示认同,并补充道,尽管量子计算能够加快问题解决速度,但其破解现有加密系统的能力可能会损害数据隐私。
“我在演讲中批评的是革命式的修辞,”他说,“我认为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渐进式的转型。”
2025年3月29日,波恩大学的延斯·施罗特尔教授在北京第六届媒体物质性论坛期间接受记者采访。
/CGTN
对于AI,两位专家都拒绝了二元叙述。刘海龙强调AI的“创造力”本质上依赖于人类。“机器处理数据,但人类定义问题和目的,”他告诉CGTN。施罗特尔引用生成式AI对教育和创意产业的颠覆,指出虽然生成式AI提高了生产力,但它威胁到法律、音乐和内容创作领域的就业。
尽管他们的文化视角不同,但两位学者都同意需要包容性和跨学科的合作。刘海龙建议将非人类行为体——动物、生态系统甚至能量流动——纳入媒体研究,以更好地理解技术的连锁效应。施罗特尔呼吁公众参与塑造AI的发展方向,呼吁广泛的社会讨论:“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技术,我们希望拥有什么样的技术以及它们应呈现何种形态?”
最终,他们一致认为,唯有在伦理、文化和环境的多重维度下,才能构建真正有益于人类社会的技术未来。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