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蓬勃发展,人文学科研究退居二线
快速阅读: 据《人民日报》称,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复旦大学等高校缩减人文学科招生规模,引发关于人文学科价值的讨论。支持者认为应转向科技教育以满足就业需求,反对者强调人文学科培养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性。专家呼吁关注教育质量而非盲目追随时尚潮流。
首页 >> 首页
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文学科的地位逐渐被边缘化。记者邹硕(来源:中国日报网报道)2025年3月28日 09:04 (陆平 / 中国日报)
复旦大学党委书记邱新在一次早前的工作会议上指出,复旦大学决定将其人文学科招生人数削减一半,并扩大技术导向型项目的规模,这一举措引发了关于人工智能时代人文学科价值的激烈学术辩论。这家位于上海的大学的战略转变反映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加强本科招生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的类似举动。尽管复旦大学一直被誉为人文传统的堡垒。
今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上,作为人大代表的复旦大学校长金李透露了将工程系重组为六个专注于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和先进制造的创新学院的计划。他表示,虽然会有新人文学科项目出现,但其总体招生比例将从30%-40%降至20%。公众对这一公告反应不一。支持者称赞了这种向科技方向的转变,认为人工智能主导地位使普通的人文学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缺乏竞争力。其他人则哀叹复旦人文遗产可能受到侵蚀。
这场辩论概括了中国发展的十字路口:平衡即时的技术需求与保存精英教育传统的人文“灵魂”。中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教育机制与制度改革研究所所长王峰博士指出,与以往的大学扩招相比,最新的扩招计划更具结构性,重点关注基础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领域。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丁刚说,DeepSeek的140人研发团队平均年龄为28岁,几乎所有人都毕业于国内高校。他补充说,这支年轻的团队体现了全球创新格局的重塑。丁刚在其微信公众号文章中提到,该团队取得的创新和突破证明了国内大学正在从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转向强调批判性思维和跨学科实验的教育方式。丁刚说,DeepSeek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中国战略性投资的结果。过去20年,中国大学的研究经费年均增长15%。他补充道,在量子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中国学者的论文引用率已经位居全球首位。
全球趋势人文学科在全球范围内也面临着类似的学术衰退。经合组织数据显示,在过去十年中,其成员国中有80%的人文学科招生出现了显著下降。在美国常春藤盟校哈佛大学,其艺术/人文学科的学生比例在过去十年间从15.5%下降到12.5%,而英国肯特大学去年三月宣布将逐步淘汰包括哲学和艺术史在内的六个专业。
在职业方面,中国的人文学科毕业生正面临严峻的现实。根据北京教育咨询公司MyCOS的一份报告,STEM专业的毕业生起薪显著更高。报告显示,对于2022年的大学毕业生,软件工程师的月薪可以达到7,056元(约合976美元),而视觉设计仅为5,374元。在中国2022年收入最高的10个学位中,没有一个人文学科专业。
专家预测,随着中国制造业向智能制造升级,对半导体、新能源和生物医学领域人才的需求将进一步激增。与此同时,他们表示,通过ChatGPT和DeepSeek等人工智能的进步,可能会使一些基础性的人文学科工作实现自动化。
澳门大学教育学副教授周宜苏表示,他支持不太知名的大学削减文科招生。在过去的大学扩招中,一些不太受认可的大学招收了许多文科学生,但他告诉澎湃新闻,我们必须认真反思这些学生和社会整体创造了什么价值。他说,这个问题是全球性的,并非中国独有。
倡导人文学科
然而,其他学者警告不要忽视培养批判性思维和文化素养所需的人文学科的作用。武汉大学副校长宋保良告诉中国新闻社,人工智能的发展几乎影响了所有学科。然而,他认为人文学科将继续存在,因为它们在理解语言和个人精神追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我经常告诉我的学生,兴趣是最重要的事情。无论他们选择哪个专业,人工智能都无法取代人类的角色,”他说。“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发展自己,学习更多,拥抱人工智能和新技术,并将人工智能融入不同专业进行升级。”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冯远征表示,他使用DeepSeek编写了一部电影剧本,他认为这部剧本的质量合理。“然而,剧本缺乏温暖,缺乏人性的温暖,这不是我想要的,”他说。“我认为技术是无限的,但在技术应用方面存在局限性,而不是相反。”
澳门大学的周宜苏说,顶尖大学仍然需要保持一定数量的人文学科专业。在人工智能时代,精英人文人才是不可替代的。他说,许多科技公司雇佣人文毕业生从事产品设计和用户研究,他还补充说,DeepSeek也雇佣了文科生。他指出,难以精准预测未来哪些专业会有需求并得以发展。重点已经从大数据转移到当前的AI热点,两者都是热门专业,这体现了高等教育需求的动态变化。“确实有关于当前AI项目过热的担忧,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关键不在于追逐潮流,而在于巩固教育质量,”周宜苏说。他说,资金和资源不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问题。“核心问题是:‘课程框架应该是怎样的?我们能做得更好吗?’这超越了文科和理科的简单对立;核心问题是能否提供高质量的高等教育。”
zoushuo@chinadaily.com.cn
(网络编辑:田毅,钟文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