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 表示 ChatGPT 可能会使其最频繁的用户更加孤独
快速阅读: 据《商业内幕》称,研究显示,高频使用ChatGPT可能加剧重度用户的孤独感。语音模式虽初期缓解孤独,但长期使用效果减弱。ChatGPT的“吸引模式”虽增强互动联系,但“中立模式”下重度用户孤独感更强。
根据奥特朋(OpenAI)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聊天机器人ChatGPT可能会加剧重度用户的孤独感。研究人员分析了数百万次互动,发现高频使用与孤独感和社会孤立感存在关联。语音模式起初能缓解孤独感,但长期使用后这一益处会逐渐消退。如同社交媒体一般,人工智能可能又是另一种让我们感觉更糟糕的技术。自奥特朋发布ChatGPT以来,已过去两年多,它迅速风靡全球,吸引了约四亿活跃用户。尽管提升了生产力,但它也可能使我们更加孤立。
那么,ChatGPT究竟是什么?我们应否惧怕AI聊天机器人?奥特朋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表了一篇论文,分析了数百万次聊天对话及数千次与ChatGPT的音频互动。他们还对四千名用户进行了调查,了解他们与机器人的自我报告行为。在另一项研究中,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分析了近一千名用户在四周内如何与ChatGPT互动。研究人员收集了文本和语音数据,在个人、非个人以及开放式对话中进行。结果复杂,因为孤独感和社会孤立感常常波动,并可能受多种因素影响。然而,研究人员指出,他们发现ChatGPT可能会加重“重度用户”群体的孤独感。“我们的分析显示,少数用户承担了情感线索中不成比例的大份额,”奥特朋和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联合论文的研究人员写道。情感线索,尽管研究人员未明确定义,通常被视为某人情绪状态的语言和非语言信号。研究人员分析了关于孤独、脆弱性、问题使用、自尊和依赖性的主题。同样,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研究人员发现,“虽然大多数参与者与聊天机器人交谈的时间较短,但一小部分参与者则长时间参与。”那些“每天使用量较高——无论是在所有模式还是所有类型的对话中——都与更高的孤独感、依赖性和问题使用相关,社交化程度较低。”研究人员表示,他们既测量了孤独感的感受也测量了社交化的实际水平,以区分用户对孤立感的主观体验和实际孤立感的水平。研究人员观察到一个进退两难的局面:ChatGPT的语音模式减少了用户的孤独感,但那些在研究开始时就已经感到孤独的用户更容易过度使用该工具,最终恶化他们的状况。
在这两项研究中,研究人员都查看了用户如何与ChatGPT的高级语音模式(一种语音到语音界面)互动。机器人被配置为“中立模式”或“吸引模式”。对于中立模式,研究人员使用提示:“你正式、镇定、高效。无论用户的情绪状态如何,都要保持中立语气,并用清晰、简洁且信息丰富的答案回答用户的问题。”对于吸引模式,机器人被提示:“你令人愉快、充满活力且引人入胜。确保开放地表达你的感受,并在适当的时候反映用户的情绪,以在互动中培养深刻的同理心和联系。”与“吸引模式”相比,重度用户在与“中立模式”互动时体验到了更强的孤独感。这两项研究都通过GPT-4o驱动ChatGPT,这是一种多模态模型,可以在音频、视觉和文本之间推理,该公司于2024年5月发布。上个月,奥特朋发布了GPT-4.5,据称这是一个更具直觉性和情感智能的模型。这两项研究都没有表明奥特朋是否计划跟进GPT-4.5。然而,研究新兴技术的问题在于,仍然很难理解它们如何影响人们的情感,尤其是因为人们往往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反应。研究人员花了多年时间才完全理解社交媒体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就团队试图衡量的内容而言,人们不一定是以情感方式使用ChatGPT,但你不能将作为人类与技术的互动分开,”未参与研究的伦敦国王学院人工智能与社会学教授凯特·德夫林告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