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渐然后突然”:AI 工作岗位流失是否遵循这种模式?
快速阅读: 《VentureBeat 公司》消息,文章探讨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指出尽管目前影响较小,但随着技术的广泛应用和经济压力,未来可能会加速取代工作岗位。文章引用多位专家观点,强调人工智能将在工作中扮演更重要角色,可能引发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
订阅我们的每日和每周简报,获取关于行业领先的人工智能报道的最新信息和独家内容。了解更多,无论是通过自动化任务、充当副驾驶,还是从简单的英语生成文本、图像、视频和软件,人工智能正在迅速改变我们的工作方式。然而,尽管人们一直在谈论人工智能将彻底改变工作,但大规模的劳动力流失尚未发生。这可能只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
根据世界经济论坛(WEF)最近的一项调查,40% 的雇主预计在 2025 年至 2030 年期间,在任何可以实现任务自动化的领域都会减少员工数量。这一数据与之前的预测高度一致。例如,高盛两年前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使相当于 3 亿全职工作的岗位暴露于自动化,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重大干扰’。”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的数据,“近 40% 的全球就业面临人工智能的影响。”布鲁金斯学会去年秋季在另一份报告中指出,“超过 30% 的所有工人可能会看到至少 50% 的职业任务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干扰。”
数年前,世界顶尖的人工智能专家之一李开复在《60 分钟》节目中表示,人工智能可能在 15 年内取代全球 40% 的工作岗位。40% 的雇主预计在 2025 年至 2030 年期间,在任何可以实现任务自动化的领域都会减少员工数量。这一数据与之前的预测高度一致。例如,高盛两年前在其研究报告中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可能使相当于 3 亿全职工作的岗位暴露于自动化,从而导致劳动力市场出现‘重大干扰’。”
如果人工智能如此具有颠覆性,为什么我们还没有看到大规模裁员?一些人对这些预测提出质疑,特别是因为到目前为止,由于人工智能导致的工作岗位流失似乎微不足道。例如,2024 年 10 月一份由 Challenger 发布的报告显示,在 2023 年 5 月至 2024 年 9 月的 17 个月间,美国因人工智能导致的就业岗位流失不到 17,000 个。表面看来,这与那些悲观的预言相悖。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仍处于渐进阶段,即将迎来突然的转变?
历史表明,技术驱动的变化并非总是在平稳、线性的方式下推进。而是会在一段时间内逐渐累积,直到突然的转变重塑格局。在最近一期《隐藏的大脑》播客中关于转折点的讨论中,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员丽塔·麦克格拉思引用了欧内斯特·海明威 1926 年的小说《太阳照常升起》。当有人问角色如何破产时,他回答说:“有两种方式。渐渐地,然后突然地。”这或许可以比喻为人工智能对工作的影响。这种变化模式——起初缓慢且几乎难以察觉,随后却突然显而易见——已经在商业、技术和整个社会中被广泛体验到。
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称之为“转折点”,即趋势达到临界量并急剧加速的那个时刻。在控制论领域——即复杂自然和社会系统的研究中——转折点就可能出现,当近期的技术变得如此普及以至于从根本上改变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时。这种情况往往出现在创新与经济激励相契合之时,使得变化不可避免。
**先慢慢,后迅速**
尽管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人工智能的应用并非如此。麦肯锡的一项新调查显示,78%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使用人工智能,较 2023 年增长了 40% 以上。其他研究表明,74% 的企业高管如今对人工智能在商业建议方面的信心已超过同事或朋友。研究还显示,38% 的人信赖人工智能为其做商业决策,而 44% 的人更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的推理而非自己的见解。
不仅是企业高管,各年龄段人群都在增加对人工智能工具的使用。投资公司 Evercore 提供的图表显示,过去 9 个月内,各年龄段人群都在增加人工智能的使用,无论应用为何。尽管人工智能对就业的影响目前尚处于初级阶段,但人工智能的应用并非如此。麦肯锡的一项新调查显示,78%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组织已在至少一个业务职能中使用人工智能,较 2023 年增长了 40% 以上。其他研究表明,74% 的企业高管如今对人工智能在商业建议方面的信心已超过同事或朋友。研究还显示,38% 的人信赖人工智能为其做商业决策,而 44% 的人更倾向于依赖人工智能的推理而非自己的见解。
来源:Business Insider
这些数据表明人工智能工具的应用日益广泛且持续增长。然而,真正的企业级人工智能整合仍处于初期阶段——另一项麦肯锡调查显示,仅 1% 的高管认为其生成式人工智能部署已成熟。这表明,尽管人工智能的采用正在激增,但企业尚未完全将其整合到核心运营中,从而以大规模取代工作岗位。若经济压力加大,企业可能无法再逐步采用人工智能,而是需要快速实现自动化。
**煤矿里的金丝雀**
软件开发可能是最早受人工智能冲击的职业之一。基于大型语言模型(LLMs)的多种人工智能工具已存在,旨在增强编程能力,很快该功能可能就会完全自动化。Anthropic 首席执行官达里奥·阿莫迪近日在 Reddit 上表示,“我们距离一个世界只有 3 到 6 个月,届时人工智能将编写 90% 的代码。然后在 12 个月内,我们可能进入一个世界,其中人工智能将几乎编写所有的代码。”
来源:Reddit
这一趋势正变得明显,正如 Y Combinator 孵化器 2025 年冬季孵化的初创公司所展示的那样。Y Combinator 的管理合伙人贾里德·弗里德曼 (Jared Friedman) 表示,这批初创公司中的 25% 已经有 95% 的代码库由人工智能生成。他补充道:“一年前,这些公司需要从零开始构建产品——但现在已有 95% 由人工智能完成。”
用于代码生成的基础大语言模型(如 LLMs),例如 Claude、Gemini、Grok、Llama 和 ChatGPT,都在迅速进步,并在一系列定量基准测试中表现出色。例如,OpenAI 的推理模型 o3 在 2024 年美国数学邀请赛中仅答错一题,得分为 97.7%,并在包含研究生水平生物学、物理学和化学问题的 GPQA Diamond 测试中获得 87.7%。更引人注目的是 Confluence 中描述的新版本 GPT 4.5 的定性反馈。GPT 4.5 正确回答了一个其他模型无法处理的广泛且模糊的问题提示。这可能看起来并不特别显著,但作者指出:“这次看似不起眼的对话让我们在与大型语言模型交流后首次认为‘这感觉像是通用智能’。” OpenAI 是否通过 GPT 4.5 越过了一个门槛?
**临界点**
虽然软件工程可能是首批面临广泛应用人工智能自动化的知识型职业之一,但它不会是最后一个。许多其他涵盖研究、客户服务和金融分析的白领工作同样受到人工智能驱动的颠覆。
**是什么可能导致工作场所对人工智能的突然采用?**
历史表明,经济衰退往往加速技术的应用,而下一次经济下滑可能是人工智能对就业影响从渐进转向突然的临界点。在经济衰退期间,企业面临削减成本和提高效率的压力,这使得自动化更具吸引力。劳动力相比技术投资变得更昂贵,尤其是在公司需要以更少的人力资源做更多事情的情况下。这种现象有时被称作“被迫提升生产力”。
例如,2007 年至 2009 年的金融危机带来了自动化、云计算和数字平台的重大进展。如果 2025 年或 2026 年发生经济衰退,面临裁员压力的公司很可能会转向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基于大语言模型(LLMs)的工具和流程,作为减少人员配置同时保持效率和生产力的战略。考虑到企业在人工智能采用方面的担忧,这种情况可能会更加突出,也更加突然。
**2025 年会有经济衰退吗?**
预测经济衰退何时发生总是困难的。摩根大通首席经济学家最近估计有 40% 的可能性。前财政部长拉里·萨默斯 (Larry Summers) 表示可能接近 50%。博彩市场也持类似观点,预测 2025 年发生经济衰退的可能性大于 40%。
**2025 年会有经济衰退吗?**
来源:Polymarket
如果 2025 年下半年发生经济衰退,它或许可以被称为一场“人工智能驱动的衰退”。然而,人工智能本身并不是原因。相反,经济必要性可能会迫使公司加速自动化决策。这并非技术上的必然,而是对财务压力的战略性应对。
人工智能的影响程度将由多个因素决定,包括技术复杂性和整合的速度、劳动力再培训计划的有效性以及企业和员工适应不断变化环境的适应能力。无论何时到来,下一次经济衰退可能不仅仅是暂时性的失业。那些曾试验过人工智能或有限部署人工智能的公司可能会突然发现自动化不再是可选的,而是生存所必需的。如果这种情况发生,它可能标志着向更依赖人工智能劳动力的永久性转变。
正如 Salesforce 首席执行官马克·贝尼奥夫 (Marc Benioff) 在近期财报电话会议中所言:“我们是最后一代只管理人类的首席执行官。未来的每一位首席执行官都将同时管理人类和代理。我知道我正在这样做……你也可以在全球经济中看到这一点。我认为生产力将会提高,而无需增加更多的人类劳动力,这是好事,因为全球劳动力中的人类劳动力并没有增加。”
历史上许多最大的技术变革都与经济衰退相吻合。人工智能可能是下一个。剩下的唯一问题是:2025 年会是人工智能不仅增强工作,而且开始取代工作的那一年吗?逐渐地,然后突然地。
**加里·格罗斯曼 (Gary Grossman)** 是爱德曼 (Edelman) 技术实践的执行副总裁,也是爱德曼人工智能卓越中心的全球负责人。
通过 VB 日报获取每日关于业务应用场景的洞见
如果你想给老板留下深刻印象,VB 日报可以帮你做到。我们会告诉你公司如何使用生成式人工智能,从监管变化到实际部署,这样你就可以分享见解以实现最大回报。立即订阅。
阅读我们的隐私政策
感谢订阅。查看更多 VB 时事通讯。
出现错误。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