捍卫现状不会保护人文学科的未来
快速阅读: 据《泰晤士高等教育》最新报道,爱丁堡未来研究所所长马里昂·桑恩呼吁人文学科应更关注社会需求,通过多样化课程、跨学科研究和公共参与提升影响力,同时改革人才培养和评估机制,以应对时代挑战并保持学科活力与相关性。
不同人群在新冠疫情期间疫苗接种率的差异表明,新的知识前沿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有时甚至完全不是技术性的问题。当我们试图解决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时,我们屡次受到无法成功将新技术(如人工智能和社会媒体)与真实的人类和社会需求相结合的能力所阻碍。纠正这种情况需要人文学科专家的帮助。然而,该领域的领导者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应对误解,并在公众讨论中反驳奇怪的歪曲。问题在于,这往往最终让我们陷入对现状的辩护,而这并不能帮助我们在建设性的方式上取得进展。
我们的学科多年来一直在不断发展,最糟糕的做法就是固守阵脚。许多为捍卫人文学科而写的文章都集中在我们目前所做的和目前提供的内容上。换句话说,重点是我们认为珍贵的东西。但我们花了多少时间思考其他人需要从我们这里得到什么?一门学科可能自然被视为一个智力项目而不是服务,但如果我们希望这个项目保持活力和相关性,我们必须更强烈地关注那些赋予它社会地位的因素。
广告
我相信,我们的倡导在展示而非讲述我们如何帮助人们关心的事情时最为有力——并且当我们更多地考虑去到我们的听众所在的地方,而不是努力让他们来到我们所在的地方时。在我最近在伦敦国王学院担任艺术与人文学院执行院长六年的期间,我们在学生招生困难的领域增加了课程,以扩大我们的影响力。新课程以新的方式将教职员工的技能和专业知识带给新的受众。例如,除了继续进行现有的课程外,古典学、现代语言和文科的同事还开发了国王学院首个在线人文学科课程。名为“全球文化”的课程由理论和实践模块组成。从未考虑过学习“现代语言”或“古典学”的学生也报名参加了课程——这些领域的工作人员能够有意义地将其兴趣与新的、更大的受众联系起来。
类似多样化的措施随后推出,包括为认识到需要结合技术专长与伦理、人类文化、媒体和社会知识的行业设立继续专业发展课程。这些措施在确保我们的课程保持相关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也为财务可持续性做出了贡献。
在研究方面,人文学科面临的挑战同样是如何向更广泛的受众和更大的问题展示我们的相关性,尤其是在这一点不明显的情况下。在国王学院,我们创建了两个跨学科的挑战驱动研究所(数字未来研究所和全球文化研究所),使研究计划能够在更广泛的框架下进行分组,从而提高其可见度。这些研究所的奖学金让同事们有时间,与大学内的合作者一起开展大型、高度跨学科的团队项目。这催生了应对当代挑战的新方法。我们还更新了公共参与策略,在国王学院校园附近一家太小而无法用于其他用途的小商店里设立了好奇之柜。我们利用它的大角落窗户作为各种与我们的研究相关的有趣物品的展示盒,并附有文字和二维码链接,以便公众可以了解更多。这展示了人文学科如何有助于我们理解构成世界丰富多彩的各种奇特而美妙的事物。
然而,所有这些举措如果没有改变我们的培训方式、职业晋升激励机制以及我们构建知识项目的方法,将毫无意义。为何我们不从多方面培养博士生(事实上,也包括我们的资深同事)进行跨学科团队合作或为公众写作呢?我们是否意识到若要认可更广泛的一系列成果,我们需要绩效框架来承认同事可能减少一些在职业生涯发展中曾经至关重要的事情?
我们需要新的支撑体系,既能支持又能认可对我们学科发展至关重要的新工作方式。我最近加入了爱丁堡未来研究所,因为它在英国拥有独特潜力,可以开发新的知识基础设施,使我们能够应对这个时代最大的挑战。该研究所跨越大学的所有学院,见证人文学科在这个混合体中的作用确实令人鼓舞;这一作用可以更广泛地发挥作用。
人文学科领域有着丰富而宝贵的历史,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继续发展。如果我们接受这个挑战,我们领域的未来可能会比我们通常倾向于相信的更加健康。
广告
马里昂·桑恩担任爱丁堡未来研究所所长,同时也是爱丁堡大学文化与技术教授。她之前是伦敦国王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执行院长。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