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伟达参加人形机器人竞赛,名字是 GROOT N1
快速阅读: 据《提示排名》称,在英伟达GTC大会上,CEO黄仁勋透露公司将助力人形机器人发展,通过AI模型和计算平台提升其智能化。尽管英伟达非先行者,但其策略侧重于赋能他人构建更智能的机器人,目标市场估值达380亿美元。人形机器人或将先入驻工厂,但仍面临技术挑战。英伟达股票获分析师强烈买入建议。
在圣何塞举办的英伟达2025年GTC大会上,英伟达首席执行官黄仁勋分享了公司到2028年的规划蓝图。他介绍了下一代GPU,并展示了公司计划中的名为“格鲁特N1”的预训练AI模型,该模型旨在帮助人形机器人更像人类一样移动。此外,黄仁勋认为人形机器人即将成为现实。
演讲结束后,黄仁勋对媒体表示:“这并非五年后的事,而是一个几年后的问题……我认为它们首先会进入工厂。”那么,人形机器人会在工厂工作,组装产品,甚至讲个笑话?听起来像是《西部世界》的情节,但据英伟达CEO黄仁勋所说,这样的未来并不遥远。事实上,它就在几年之内。黄仁勋不仅预测了人形机器人的崛起,他还宣布英伟达正在进入这个领域。但这里有一个转折:英伟达并非在制造机器人本身,而是让它们变得更聪明。
英伟达虽未率先发起这场竞赛,但它想推动该领域的发展。让我们明确一点:英伟达并不是这场竞赛的领跑者,它只是加入其中。如特斯拉,其Optimus机器人,以及专注于家庭与商用机器人开发的初创企业Figure AI,已经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有所作为。但英伟达的策略并不是从零开始打造一个人形机器人。相反,它提供AI模型、计算能力和软件工具,帮助其他人建造更好、更智能的机器人。黄仁勋发布了“格鲁特N1”,并介绍了提升这些机器人在现实环境中导航能力的软件工具。
为了加快步伐,英伟达与Atlas机器人制造商波士顿动力合作,将其强大的Jetson Thor AI计算平台整合到人形机器人中。价值380亿美元的市场和机器人业务案例
预计在未来十年内,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需求将会猛增,特别是在制造业和工业领域。这就是为什么英伟达认为这些机器人首先会出现在工厂车间,那里任务明确且环境更容易控制。至于价格标签?黄仁勋表示,租用一个人形机器人每年可能需花费约10万美元。这对希望削减劳动力成本并提高效率的制造商来说可能是一笔不错的交易。但这尚未板上钉钉。仍有许多难关待攻克。机器人需要大量的训练数据、更好的能源效率以及更智能的AI模型。但黄仁勋认为这是计算领域的一个转折点。借助英伟达的AI实力,人形机器人行业或许会比预期更快发展。
因此,虽然英伟达虽未率先发起这场竞赛,但它无疑为其注入了强劲动力,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变得更加令人兴奋。英伟达是强烈买入还是持有?转向华尔街,基于42位分析师的观点,英伟达被视为强烈买入。英伟达股票的平均目标价为176.81美元,暗示有50.45%的上涨潜力。了解更多信息,请发送邮件至editor@tipranks.com。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