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VIDIA 的目标是到 2027 年在一个机架中提供 15 exaflop AI 计算
快速阅读: 《药物发现与开发》消息,英伟达计划推出鲁宾超AI芯片,其AI计算能力可达15百亿亿次,标志着计算新纪元的到来。从布莱克威尔超AI到费曼平台,英伟达逐步实现“人工智能工厂”的目标,通过Dynamo操作系统和技术创新推动AI发展,引领计算行业变革。
**百亿亿次计算的新纪元:英伟达的AI芯片与未来蓝图**
百亿亿次计算曾是超级计算机领域的专属代名词,但如今,这一术语却与英伟达即将推出的鲁宾超AI芯片紧密相连。这款预计于2027年发布的芯片,将带来高达15百亿亿次的人工智能计算能力,其性能甚至可媲美目前全球最强大的超级计算机。然而,这种比较更多是针对低精度的AI任务,而非超级计算机擅长的64位高精度运算。尽管如此,这种技术飞跃无疑标志着一场巨变,尤其是在大规模推理和训练领域。
英伟达的这一系列突破,始于布莱克威尔超AI芯片,预计将在2025年下半年问世。相比当前的霍珀架构,布莱克威尔超AI将提供“1.5倍的浮点运算能力”以及“两倍的网络带宽”。紧接着,在2026年下半年,鲁宾超AI芯片将登场,带来全新的CPU、GPU、CX9网络以及HBM4内存。一年后,即2027年下半年,鲁宾超AI芯片将达到惊人的15百亿亿次AI计算能力,其带宽更是高达4600TB/s。而在2028年的费曼平台,则会进一步揭开英伟达的未来愿景。
黄仁勋在GTC 2025主题演讲中,将这一切比喻为构建“人工智能工厂”的宏伟计划。他认为,这种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需要多年的规划与投入。因此,他选择提前几年公开英伟达的技术路线图,以避免给行业带来过于突然的变化。英伟达的目标是从传统数据中心转型为“人工智能工厂”,其核心使命是生产生成式AI服务所需的“标记”。在这个过程中,传统的文件检索功能逐渐退居幕后,取而代之的是标记的高效生成。
为了支持这一转型,英伟达推出了Dynamo操作系统,这是一种专为生成式AI基础设施打造的“操作系统”。Dynamo不仅管理硬件资源,还能协调复杂的AI工作负载,动态分配不同推理阶段所需的GPU,并管理大语言模型的关键缓存。正如黄仁勋所言,Dynamo是“人工智能工厂的操作系统”,如同工业革命时期的原始Dynamo系统一样,引领着新时代的变革。
此外,英伟达还在架构层面进行了重大创新,通过解耦的MVLink技术和共封装的硅光子技术,解决了集成MVLink的局限性,并大幅提升了功耗效率。这种技术革新使英伟达能够构建更大规模的系统,甚至连接数百万个GPU,同时确保处理大规模AI模型所需的超高带宽。
随着自主AI系统的复杂度不断提升,推理逐渐成为计算的核心驱动力。黄仁勋指出,如今的计算需求较去年增加了数百倍,而这一趋势仍在持续。以深度求索的R1模型为例,虽然简单的任务仅需略超过400个标记,但R1在同一任务中可能使用超过8000个标记,计算量更是超出百倍。这种指数级的增长,迫切需要新的架构和技术来应对。
黄仁勋强调,英伟达每年都会像时钟一样准时推出技术创新,无论是硅片、网络还是系统机箱,都在逐步承担风险,推动行业发展。这种有条不紊的策略,正是英伟达引领未来计算浪潮的关键所在。
—
**总结**
从布莱克威尔超AI到鲁宾超AI,再到未来的费曼平台,英伟达正在书写一场关于人工智能计算的革命。这座“人工智能工厂”不仅重新定义了计算的边界,也展示了科技巨头对未来世界的深刻洞察。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真的可以见证一台服务器机柜完成过去超级计算机才能完成的任务。而这,只是开始。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