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转型为创新强国
快速阅读: 据《人民日报》最新报道,中国致力于技术与产业创新融合,推动科研成果应用,力图成为全球创新强国。专家指出,构建平台、完善机制、强化企业创新地位至关重要。中国在量子计算、人工智能等领域取得进展,主导全球灯塔工厂网络,为外资企业带来机遇。
中国专注于追求技术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发展,展现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的决心,这一战略将助力中国成为全球创新强国,并在竞争和不确定性中保持优势,专家和企业高管指出。他们强调,促进实验室与生产线之间的衔接是中国推动新型优质生产力的关键支柱,这不仅强调了前沿技术的突破,也重视推动经济发展的科技成果。
随着2025年标志着中国“十四五”规划(2021-2025)的最后一年,国家对培育包括6G、量子计算、机器人和人工智能等领域的重视也将帮助中国在“十五五”规划(2026-2030)期间在这类未来产业中建立立足点,他们补充道。本月早些时候,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国家主席习近平强调了江苏作为中国经济强省之一,在推动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中的领导作用。根据中国政府2025年工作报告,“我们应该追求技术与产业创新的综合发展,推进新型工业化,扩大和加强先进制造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这将使我们能够增强新动力的增长势头,同时升级和振兴传统产业。”
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科学发展研究所所长潘家峰表示,像江苏这样的经济发达省份应把握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他说:“依靠坚实的工业基础,它们应推动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培育新的发展动力,引领形成新的发展优势,并带动更多地区迎头赶上。”人们在上海一家购物中心查看科大讯飞公司新发布的AI学习平板。(照片/中国日报)
为了整合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潘家峰说需要构建平台、完善制度机制、强化企业在主要创新者中的地位,并无缝连接创新链和产业链。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小米集团董事长雷军表示:“我们对发展新型优质生产力充满信心,并坚定不移地通过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强调‘创新’和‘高质量发展’,这深深激励了我这个科技领域的私营企业家,并增强了我对实现高质量增长的信心。”他还提到:“我被国家提升整个创新体系整体效率的决心所感动。报告中有一句话特别打动我——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鼓励探索、包容失败的创新氛围。这对科学研究和创业创新是最大的鼓励。”
高级管理人员还说,过去五年小米在研发上的投入达1050亿元人民币,将继续追求关键技术的突破并应用于产品。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全国政协委员李劲说:“中国有能力协调教育、科技人才体系的全面改革与发展,依靠科技资源的集聚,释放强大的科技创新动力以引领高质量发展。”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研发总支出达到3.6万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8%。基础研究经费占研发总预算的比例达到6.91%,每万人拥有14项高价值发明专利。这些数据反映了中国致力于提高研发强度,2024年的研发强度达到了2.68%,超过了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国家统计局称。
同时,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工业体系。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的数据,中国在全球生产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中排名第一,是联合国工业分类中唯一拥有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院长张立说:“凭借如此强大且完整的工业体系,中国为技术创新提供了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新兴行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支撑。”他说,通过结合新理念和技术与中国强大的制造能力和广阔的市场潜力,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其优势。张立表示,工业创新必须立足实体经济,既要注重传统行业的改造提升,也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中国经济一直依赖实体经济,正是通过这一基础,它将继续进步。”他补充道。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中国“将建立健全对未来产业的资金支持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技术、具身AI和6G技术等行业”。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国平说,他对中国的战略未来技术如量子计算的重视印象深刻。他说:“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能提供完整量子计算机的国家之列,处于量子计算研究的世界第一梯队。但在某些领域仍存在挑战。”郭国平还强调了加大对基础研究投资的必要性,他认为这是高水平科技独立的基础。他提倡利用中国在调动资源方面的独特优势,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的发展。“我们需要构建强大的工业生态体系,以支持从实验室原型到商业产品的过渡。”他补充道。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科学院院士乔红说,中国在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方面取得了快速进展。“过去三年,中国占全球工业机器人安装量的一半以上,其月球探测机器人成功带回了月壤样本。”乔红说。乔红指出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是一个特别有前景的领域,中国已经建立了大规模、低成本生产高性能机器人系统的核心技术基础。她的见解突显了将AI和机器人技术融入传统行业以提高效率和生产力的重要性。
4月28日,人们在北京中关村展览中心讨论展出的量子计算机。(任超/新华社)
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像优必选这样的公司正通过转型运营构建更高效的供应链。这种方法不仅提升了竞争力,也为实现更高质量发展目标作出了贡献。浙江省是中国区域创新战略的标杆。作为制造业和电商产业中心,浙江将其创业文化注入技术创新,而像深慧这样的初创企业展现了浙江将私营部门灵活性与国家目标有机结合的能力,专家表示。
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委员、科技厅厅长高英忠说,去年该省新增1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数增至38个,并取得了110项重大科技成果,获得了30项国家级科学技术奖项。罗兰贝格市场咨询公司全球董事总经理德尼斯·德普表示,中国正在向现代化和可持续经济增长的战略转变。他说:“过去的中国故事——低成本劳动力、附加值产品相对较少、大量出口以及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推动经济的故事已经结束。新的中国故事依赖于诸如先进制造、脱碳、日益增长的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等因素。”
证据已经很清楚。中国主导着全球灯塔工厂网络名单,这是由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公司合作发起的项目,用于追踪应用尖端数字技术的先进制造工厂,即灯塔工厂。截至目前,中国拥有79家灯塔工厂,数量居各国之首,占全球总量的三分之一以上。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在2024年全球创新指数中排名第11位,巩固了其作为快速提升经济体之一的地位。
随着中国培育新型生产力的努力取得进展,“未来,我们可能会在医疗保健、新材料和人工智能等行业看到类似的趋势,这些努力将为外国企业提供巨大的增长空间,”德普补充道。沃尔沃集团高级副总裁兼沃尔沃(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裁马军说:“我们看到了中国人工智能发展的巨大潜力。凭借广阔的市场和多样化的应用场景,中国为人工智能创新提供了独特空间。我期待在交通运输和基础设施领域看到更多创造性的AI解决方案,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并支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和全球可持续发展。”
马军说,这家瑞典公司旨在通过可持续交通和基础设施解决方案推动繁荣,这与中国培育新型生产力的首要议程一致。“我们致力于引领行业走向电气化,我们正在以国际化的布局进行这一工作,而中国在我们的计划中占据重要地位,”马军说。“通过我们在山东济南的研发中心和上海生产基地,沃尔沃建筑设备公司推出了一系列电动化设备,这帮助我们在国内外市场扩大了新能源产品阵容,”她补充道。
沃尔沃并非唯一一家看到中国创新驱动战略带来巨大机遇的公司。英飞凌科技大中华区总裁潘大伟说:“中国专注于绿色、低碳和高质量发展与英飞凌的优势相契合,并开辟了新的增长空间。”他说,新型生产力涵盖了广泛的行业,如智能互联新能源汽车、可再生能源、新材料和人形机器人,而英飞凌的半导体助力这些领域的创新发展。“通过我们的‘在中国,为中国’战略,我们计划增加通用半导体的本地生产以满足客户关于供应韧性的需求……在未来几年,我们希望扩大与当地合作伙伴的合作并拓宽本地生产以涵盖广泛的汽车产品,”潘大伟说。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教授、前海国际事务研究院院长郑永年说:“一个国家要发展新型生产力,需要具备三个核心要素,即促进基础科学研究,促进基础研究转化为应用技术,营造支持性的金融环境。”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