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中国:智能机器助力中国“绿色长城”建设
快速阅读: 据《新华社》最新报道,新华社呼和浩特报道,中国北方的植树造林工作采用高科技手段。无人机运送树苗,智能机器高效种植,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内蒙古的治沙工作是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一部分,有助于减少沙尘暴并保护黄河。相关部门也计划结合新能源项目推动治沙进程。
新华社呼和浩特3月15日电——今年春天,在中国北方毛乌素沙漠边缘的植树造林任务显得颇具未来感。无人机在空中翱翔,运送树苗穿越广袤沙丘;而智能种植机器则穿行于沙地间,精准地将幼苗植入泥土之中。“这些机器人在沙漠中种植一棵树苗仅需五秒钟。”高飞一边操控着两台机器,一边说道。高飞是内蒙古金泰明科技集团的员工,他解释道,这是公司的第二代智能植树机。它们能够完全自动化地完成从松土、插入幼苗到浇水、覆土以及压实的全过程。
今年,公司部署了四台这样的机器,目前仍处于试验阶段,生产机器的生产线尚未全面启动。高飞补充道:“我们拥有这些智能机器的自主知识产权。”他进一步介绍,这些机器融合了螺旋地面钻探、无人驾驶和人工智能等多项先进技术,能够在无需人工干预的情况下实现大规模、全天候的植树作业。此外,公司还在研发其他智能设备,以满足不同的植树需求。
这片沙漠靠近黄河河套灌溉区,这条中国第二大河流蜿蜒贯穿内蒙古,流经该区域长达840多公里。除了毛乌素沙漠,两岸还毗邻乌兰布和与库布齐沙漠。内蒙古确认约1500万公顷土地出现沙漠化现象,分布于七个市内,这些城市正是京津冀地区沙尘暴的源头和路径所在。为减轻沙尘暴、保障粮食安全并守护黄河——中国的母亲河,内蒙古的植树造林工作成为中国三北防护林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该工程始于1978年,旨在遏制沙漠化进程。
鄂尔多斯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中心主任闫伟指出,在使用机器人的鄂托克旗植树项目中,今年计划在3333公顷的沙地上植树造林,其中六成工作由机械设备完成。在该规划区域内,共投入了20架用于运送树苗的无人机,极大提高了在复杂地形条件下运输大量幼苗的效率。与此同时,智能植树机的日均工作效率是普通人工的十倍,且成本仅为人工成本的30%左右。高飞还提到,采用机器种植的蒙古柳——一种耐旱性强的柳树品种,其存活率高于传统人工种植的树木。
公司对智能种植机器的市场前景充满信心。中国在沙漠建设防风林领域的专业技术和经验赢得了世界的认可。通过铺设由麦草制成的草方格来固定沙地,并动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植树活动,已构筑起一道“绿色长城”。据内蒙古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马强介绍,治沙工作需要结合新能源项目。他强调,治沙工作应突破行政区划限制,在沙漠地区发展风电和光伏项目。
——完——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