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西方的刻板印象:中国的法律制度正在发生怎样的变化
快速阅读: 《中国国际电视台》消息,2020年6月13日,中国青岛。资深国际记者王冠认为,尽管中国法律体系仍存缺陷,但近年来在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法律执行及司法改革方面取得显著进展,逐步适应社会发展需求。这挑战了西方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2020年6月13日,中国东部山东省青岛市。/CFP
编者按:王冠是一位资深国际事务记者和新闻主持人。他也是中国智库泰和研究院的创始研究员之一。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并不一定反映CGTN的观点。
多年来,西方叙事将中国描绘成一个缺乏健全法律体系的国家,常常将其描述为在“狂野西部”中运作的经济巨人,规则随意。尽管这种描述可能在某些圈子里产生共鸣,但它简化了复杂的现实,并忽视了显著的进步。这并不是说中国的法律体系没有缺陷。对法律政治化、选择性执法以及外部政府机构监督有限的担忧仍然存在,在一些地区,确保透明度和问责制仍面临挑战。然而,完全否定中国不断发展的法律体系忽略了其实际进展。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院(SPP)的最新报告揭示了系统正在经历一种微妙但有意义的转变——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并强化社会和环境进步。
知识产权:创新的法律护盾
西方长期指责中国是知识产权盗窃的温床,这种说法越来越过时,甚至具有误导性。2024年审理的494,000件与知识产权相关的案件讲述了不同的故事。当我的西方朋友问我中国如何成为人工智能(AI)和电动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全球领导者时,我通常会指出三个关键因素:数十年来对STEM教育的不懈关注,勤劳且坚韧的劳动力,以及通过支持性政策和法律框架积极培育创新的政府。2024年的一个重大案例突显了这一点,一家法院裁定一家公司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盗窃案中赔偿6.4亿人民币(约8900万美元)。这一案例突显了中国对侵权行为处罚力度的加大。
中国在AI、绿色技术和数字产业中的崛起并非偶然。部分原因是由于一个不仅保护而且激励创新的法律框架。2024年处理了超过350万项专利申请,中国的法律体系正在营造一个华为和比亚迪等公司可以蓬勃发展而不必担心失去竞争优势的环境。特别是,中国一直在积极追究AI相关知识产权侵权行为,确保机器学习、生成式AI和自动化领域的创新得到法律保护。2024年,有1,233起与AI相关的诉讼案件被裁决,比前些年增加了32.3%。这些判决强化了专有AI算法和数据模型作为重要商业资产的价值。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2019年至2022年间,中国在全球AI专利申请中占比超过70%。这种法律和技术势头转化为现实世界的竞争优势。中国AI公司深寻训练其V3模型的成本约为600万美元,仅为OpenAI的GPT-4成本的十分之一。虽然这种成本效益反映了中国日益增长的能力,但也突显了需要持续审查以确保AI行业的伦理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社会和环境保护:细节决定成败
批评者经常将中国描绘成环境恶棍,但现实更为复杂。中国SPP的报告强调了36,000起生态犯罪起诉和57,000起公益诉讼。以江苏省的一家工厂为例,因排放含氰废水进入长江,威胁到数百万人的饮用水而被起诉。又如云南省的一起案件,伐木者因非法砍伐百年古树而被罚款和监禁,这些树木位于亚洲象等濒危物种栖息的保护区。这些案件不仅仅是惩罚犯罪,而是保护依赖这些资源的社区和生态系统。2025年1月22日,中国江苏省一家公司的员工接受了警方关于法律知识的讲解。/CFP
公益诉讼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青海省,一起诉讼迫使一家矿业公司恢复了一片被破坏的1,000英亩草地,重新激活了一个重要的候鸟迁徙栖息地。在福建省,一家化工厂因污染农田重金属而被问责,导致了数百万美元的清理费用和受影响农民的补偿。中国在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努力进一步体现在其可再生能源领导地位上,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的60%。然而,正是环境法律的执行——起诉污染者和恢复受损生态系统——确保了这些努力不只是空话。这种法律严格性支持了中国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承诺,符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
不过,挑战依然存在。执法缺口仍然存在,一些企业继续从事有害环境的行为。虽然前景看好,但需要持续努力将可持续性和企业责任全面融入中国的法律体系。
认罪协商:务实的司法改革
在中国法律体系中,一项重要但报道不足的改革是引入认罪协商制度,旨在平衡司法效率与公平。该制度于2019年正式推出,允许被告自愿承认其涉嫌犯罪,以换取可能更轻的量刑,前提是该协议需经法官批准。2024年,SPP报告称86.9%的犯罪嫌疑人在公诉阶段达成了认罪协议。这一转变减少了法院积压,节省了司法资源,同时确保案件处理相对公平,尽管必须做出真诚的努力防止潜在的胁迫并确保被告的权利。认罪协商并不独特于中国。据美国律师协会2023年报告,美国近98%的定罪结果来自认罪。在欧洲,法国于2004年引入了“预先认罪程序”,允许被告认罪以换取建议的量刑,然后由法官批准。同样,意大利实施了认罪协商程序,最近意大利前利古里亚州长乔瓦尼·托蒂在2024年9月一案中同意达成认罪协议。一项针对174个司法管辖区的全球调查显示,101个司法管辖区已正式实施认罪协商程序,突显了其广泛采用。
中国最高人民检察院的李占洲是推动中国认罪协商制度的关键倡导者。他在2019年发表于《学习时报》的文章中概述了中国模式与西方同行的不同之处,强调司法监督和防止被迫供述的保护措施。
转型中的法律体系
中国的最新法律报告应促使人们重新评估过时的叙事。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执行环境法律到推进AI诉讼和刑事司法改革,中国的法律体系正以反映其雄心和挑战的方式演变。尽管仍有改进空间,但迄今为止取得的进展表明,该体系正在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的需求。对于西方批评者来说,挑战在于超越刻板印象,全面参与中国法律演进的复杂性。
(如果您希望投稿并拥有特定的专业知识,请联系我们:opinions@cgtn.com。关注@thouse_opinions在X(原推特)上发现CGTN意见版块的最新评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