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努力应对 AI 对选举的影响
快速阅读: 《战略家》消息,人工智能在东南亚选举中的应用日益广泛,但也带来了新挑战。印尼2024年大选暴露出深度伪造和未经监管的微目标定位等问题。菲律宾和新加坡需从中吸取教训,加强监管。透明和公开的监管机制至关重要,同时应鼓励公众参与政策制定。这有助于缓解选举中的人工智能风险,确保公平公正。
人工智能正逐渐在东南亚的选举和政治中普及,但该地区的监管工作仍面临挑战。印度尼西亚2024年大选暴露了由人工智能驱动的政治的实际危害以及分散注意力的过度炒作问题。随着菲律宾和新加坡在2025年即将举行选举,它们可以从印尼的经验中吸取教训,并根据各自选举环境进行调整。虽然深度伪造视频在去年的选举中占据了主要担忧,但另一种更隐蔽的威胁正在浮现:未经监管的人工智能驱动的微目标定位。这些秘密且定制的信息通过私人渠道或暗贴——即不在发布者页面上展示的定向广告——大规模传播,这使得核实变得更加困难。在媒体素养低下的东南亚,这一风险尤为严重,假新闻在这里盛行。
在印尼的大选中,人工智能更多被用于图像美化和重塑品牌形象,而不是攻击对手,尽管有些攻击确实发生了。退役将军普拉博沃·苏比安托以其激进的民族主义著称,他重新塑造自己为一个慈祥的祖父形象,以软化其强硬领袖的形象。这将关注点从实质性议题如腐败和经济挑战转移到表面的故事,包括他欢快的舞蹈。更为黑暗的深度伪造内容也出现了,例如一段音频片段,前总统候选人阿尼斯·巴斯万丹被国家民主党主席苏尔亚·帕洛批评。一段关于已故总统苏哈托支持戈尔卡党的视频也广为流传。鉴于苏哈托的独裁统治和暴力记录,这引发了争议。
在印尼,微目标定位特别关注年轻选民,而不是种族群体。普拉博沃的重塑形象与年轻人产生了共鸣——通常是首次投票、缺乏政治成熟度的新选民。这一人群成为重要的选民群体,在印尼2024年大选中占总选民的约60%。这种情况强调了制定有意图的法规的必要性。目前,印尼的《电子信息系统和交易法》和《个人数据保护法》涉及电子内容,包括深度伪造,但缺乏针对选举的人工智能具体指导。选举委员会本可以提供帮助,但它早些时候声明人工智能监管超出了其权限范围。相反,印尼宪法法院现在禁止在政治竞选中使用人工智能。
印尼的经验为其邻国提供了宝贵的教训。2025年5月,菲律宾将举行中期选举,新加坡也将举行大选。两国都在实施一些规则,但他们的方法与印尼不同。鉴于菲律宾在执行与技术相关的禁令(一些有效,另一些则不然)方面的复杂经验,简单地在选举期间禁止人工智能可能不是理想的选择。相反,选举委员会采取了透明路线,要求候选人注册其数字竞选平台——包括社交媒体账户、网站和博客——否则将面临处罚。虽然禁止使用深度伪造,但允许使用人工智能并需披露。
新加坡此前实施的措施确保了全面覆盖。例如,其《选举法》补充了其关于虚假信息的立法,禁止针对候选人的AI生成的深度伪造。然而,拟议中的立法仅适用于官方选举期间,不包括私人对话,这可能在非选举季节留下虚假信息的漏洞,通过私人消息进行微目标定位以及对有影响力的非候选人进行深度伪造。此类漏洞在印尼已经出现。
全面禁令可能只是回避问题,可能会促使人工智能的隐蔽使用。如果有其他选择,人们可能会转向其他公司。当OpenAI禁止其用于政治竞选和生成真实人物的图像时,普拉博沃转向了Midjourney,一个人工智能图像生成器。另一种解决方案是确保选举中的人工智能使用公开透明且负责任。这需要与具有选民背景知识的人士合作——包括学者、行业领导者、媒体、监督机构甚至选民本身——以及政策制定者,如选举委员会和国家级人工智能监管机构。
但关键挑战依然存在:一些东南亚国家仍然缺乏专门的人工智能监管机构,甚至没有人工智能策略。在发展这些机构和策略的过程中,公众参与人工智能政策咨询可以确保选民的关切得到听取。例如,马来西亚国家人工智能办公室最近呼吁专家和社区代表帮助塑造该国的人工智能格局。国际组织也可以通过能力建设和利益相关者参与来贡献,促进相关的人工智能政策和法规。
当然,需要进一步研究以制定适合特定社会的人工智能治理。但总的来说,随着技术的发展,适应性和前瞻性的监管将有助于缓解东南亚选举及其他领域的人工智能相关风险。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