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低空经济助推智慧农业和乡村发展
快速阅读: 《人民日报》消息,2025年3月1日,新华社报道,安徽省利用无人机推进农业现代化,提高生产效率。亳州市已有近3000架农用无人机作业,日处理面积达1000亩,覆盖农田26.7亿亩,同比增长25%。无人机不仅用于病虫害控制,还参与施肥、播种、授粉及田间监测。此外,无人机在森林巡逻、独居老人探访及灾害检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低空经济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达1.5万亿元人民币,成为农村振兴和产业升级新动力。
首页 >>中国低空经济助力智慧农业和农村发展(新华社)
2025年3月1日 09:56 合肥,2月28日(新华社)—— 当黎明破晓时,广阔的麦田上,一群无人机仿佛一群机械蜜蜂般升空。在熟练飞行员的操控下,这些无人机滑翔在广阔的土地上,精准地喷洒农药。仅三天内,超过80,000亩(约5,333.33公顷)的麦田将得到处理。这种效率在传统耕作中是无法想象的。
在安徽省亳州市赵桥乡进行的年度操作中,展示了农业现代化的一面,突显了无人飞行器(无人机)在中国农业部门中的日益重要的作用。为了确保最佳的病虫害控制,近40名熟练的无人机飞行员操控着重量在50到70公斤的无人机,在广阔的麦田上迅速移动,高效且精确地施用农药。“传统的手动喷洒农药每天只能覆盖10到15亩。现在,一架农用无人机每天可以处理大约1,000亩,确保覆盖均匀,没有遗漏或重叠。”33岁的无人机团队负责人焦瑞说。
仅亳州市就有近3000架农用无人机在运行,为全国2024年总计251,000架用于农业服务的无人机做出了贡献。这些无人机共同覆盖了26.7亿亩农田,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25%。除了病虫害控制外,它们还用于施肥、播种、授粉和田间监测,显著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
最近发布的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概述了深化农村改革的重点,并强调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实步骤。文件强调,在考虑当地实际情况的前提下,发展新型高质量生产力的重要性。中央财经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最近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强调,包括无人机、机械化农业、人工智能驱动的农业和低空经济应用在内的智能化技术,对农村发展具有巨大的潜力。据中国民航局数据,中国的低空经济预计到2025年将达到1.5万亿元人民币(约合2090.9亿美元)的市场规模,到2035年可能增长至3.5万亿元人民币。这一领域正在迅速融入各类农村应用,从农业保护到森林防火,水资源检查,农村物流和旅游。
在岳西县红旗村的山区,一架小型白色无人机每天从其自动对接站起飞,准备执行任务。配备高清和红外摄像头以及扬声器,该无人机在巡逻一个15平方公里的森林区域40分钟后返回充电。随后,它飞往检查独居老人的生活情况,使当地工作人员能够远程与他们交流。在洪水季节,无人机的任务扩展到河流检查。自2024年8月试点项目启动以来,红旗村的无人机共覆盖了1,422.95公里,并检测到30多处安全隐患,所有隐患都得到了及时处理。“以前,森林巡逻需要两名工人骑摩托车一整天,而山区探访独居老人需要往返约90分钟。有了无人机,我们显著提升了效率和服务质量。”红旗村第一书记石永仕说。
安徽省的实践体现了更广泛的国家趋势。到2027年,中国东部的浙江省计划运行超过10,000架农用无人机,覆盖超过6500万亩农田。基于无人机的农村巡查也计划覆盖超过30%的村庄。低空物流正在广东省的城市和乡村地区扩展,重点是高价值海产品的运输、海上供应配送、快速医疗物资运送以及来自山区的农产品运输。“除了农业,低空经济正成为农村振兴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大学教授张建表示。
(网络编辑:张文杰,钟文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