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细胞、人工智能、盲洞鱼:Pierre Huyghe 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艺术
快速阅读: 据《韩国时报》最新报道,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盖的“阈限”展览正在首尔李禹美术馆举行,这是他亚洲首次大型回顾展。展览通过独特材料构建生态系统,融合生物、非生物与机器,展现超自然世界。此外,展览还将美术馆变成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展出多种创新艺术品,持续至7月6日。
法国艺术家皮埃尔·于盖的“阈限”展览正在首尔市中心的李禹美术馆展出,这是他在亚洲的首个大型回顾展。
多年来,皮埃尔·于盖几乎用任何东西创作艺术——寄居蟹、盲眼洞穴鱼、猴子、人类骨骼、脑部扫描甚至癌细胞。凭借这一系列令人难以置信的材料,这位备受赞誉的法国艺术家构建了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在其中生物与非生物、生物与机器都按照各自的方式自由互动。一旦启动,他的作品便不再受制于人类创作者,而是成为了超自然的、自我繁衍的世界。例如“癌症变异器”——一个用于体外培养癌细胞的孵化器。这不仅意味着作品本身会生长和分裂,它还作为“UUmwelt-Annlee”项目的实时控制系统,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将人脑活动转化为动态图像。随着细胞在不同节奏下转移,它们影响着屏幕上出现的视觉效果,形成了有机与数字之间诡异的自我持续反馈循环。
皮埃尔·于盖的“癌症变异器”(2016),一个用于体外培养癌细胞的孵化器,充当着“UUmwelt-Annlee”(2018-25)项目的实时控制系统——该项目通过人工智能软件将人脑活动转化为动态图像。/ 李禹美术馆提供
然后是于盖那些超现实的水族箱。他生态箱内的环境既不完全复制自然生态系统,也不是精确控制的场景。虽然艺术家预先设定了某些条件,但其中发生的一切都是不可预测的现实,偏离了我们对进化的常规理解。“昼夜困境(El Dia del Ojo)”,灵感来源于墨西哥的一个水下洞穴,里面养着四鳍鱼——一些出生时有视力,另一些则在千年适应黑暗洞穴后失明。这个水箱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环境:玻璃表面从不透明变为透明,LED灯开关由感应器根据周围温度和湿度的变化触发。通过将这两种鱼置于不断波动的环境中,这件作品展示了两种昼夜节律之间的意外对比:一种仍然受24小时光暗周期支配,另一种则完全放弃了这种规律。
皮埃尔·于盖的“Zoodram 4”(2011)/ 新闻图片
这些处于不稳定过渡状态的作品正是于盖所命名的“阈限”展览的核心,该展览正在首尔市中心的李禹美术馆展出。去年,该展览首次在威尼斯佩努塔·德拉·多加纳的普利兹克收藏展出,标志着他在亚洲的首次大型巡展。“艺术家诗意地邀请我们超越人类构建的概念和结构,带我们进入一个完全不同的、后人文主义的世界。通过这种方式的远离,他似乎暗示,我们可以获得对自身存在的新视角。”美术馆副馆长金成元在2月25日的媒体预览会上表示。
展览的核心理念在于空间本身成为一个自主的有机体。“我的工作围绕着关于人类存在和探索其原型的基本和普遍问题。”未能出席此次活动的于盖后来在一份单独声明中表示。谈到威尼斯和首尔展览的区别,他表示:“威尼斯的佩努塔·德拉·多加纳是一个迷宫般的长空间,楼梯导致艺术品之间分离。而李禹美术馆的两个空间是开放且相互连接的,通过自动扶梯上下移动创造了一个循环流动。”
这种建筑布局使他能够设计展示方式,增强作品间的流动感和有机联系。于盖新电影《卡马塔》(2024)中的场景/ 李禹美术馆提供
艺术家通过收集周围环境数据(如温度、污染水平甚至观众呼吸)并利用AI将其整合到作品中的大气装置,将博物馆转变为一个不断变化的生态系统。这些设备实时编辑他的新电影《卡马塔》中的场景,机械机器人在智利阿塔卡马沙漠中的人类骨架上进行一场神秘的葬礼仪式。类似的过程也在同名的“阈限”中展开,一个无脸的计算机生成的人形角色在虚空中无尽漂移,基于外部数据积累记忆。
一位佩戴金色AI面具的表演者站在皮埃尔·于盖的水族箱“昼夜困境(El Dia del Ojo)”(2017)旁。新闻图片
这些视觉效果伴随着佩戴金色AI面具的表演者出现。面具借助佩戴者的发声器官和神经网络,生成了一种名为“方言”的语言——一种难以理解的语言,随着展览的进行,这种语言将变得越来越复杂。
在这个AI在艺术中常常感觉只是另一个流行趋势的时代,于盖继续以各种可以想象和无法想象的方式突破界限。步入“阈限”不仅仅是一次体验;它是一种沉浸于阈限状态之中的物理体验。
“阈限”将持续至7月6日在李禹美术馆展出。
李禹美术馆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展,特别强调雕塑/ 李禹美术馆提供
李禹美术馆的收藏展
美术馆同期举办了一场聚焦其现代和当代艺术收藏的展览,特别强调雕塑。在这44件展品中,自收购以来有27件首次公开展出。明星阵容包括奥古斯特·罗丹、阿尔贝托·贾科梅蒂、马克·罗斯科、罗伯特·劳申伯格、路易丝·内维尔森和张郁晨。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展出标志着罗丹标志性青铜雕塑“加莱市民”自九年来的首次公众展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