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蒂亚·莫雷尼 (Mattia Moreni) 在弗兰切蒂宫 (Palazzo Franchetti):对艺术、技术和人类状况的及时探索
快速阅读: 据《艺术日报》称,马蒂亚·莫雷尼的艺术展在威尼斯的ACP – 帕拉佐弗兰凯蒂举办,展示了他从1950年代立体主义实验到晚期对技术影响的反思。展览突出其作品的当代意义,如《互联网上的全计算机人类形态》。莫雷尼于1920年生于帕维亚,曾在巴黎生活十年,并多次参展,包括1964年在汉堡美术馆的回顾展。
威尼斯——与第19届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探索包括人工智能在内的不同类型的智能——完美契合,马蒂亚·莫雷尼那富有远见、非传统的、冲动且火山般爆发的艺术作品来到了由卡拉罗塔基金会主办的ACP – 帕拉佐弗兰凯蒂。展览在第二层贵族楼层的迷人空间中展出,由罗伯塔·佩拉齐尼·卡拉罗塔策展,精选了超过30件作品,其中许多是大型作品。展出的画作追踪了艺术家不懈的研究,从他受立体主义启发的1950年代实验,到伟大的非形式艺术时期和独特的“西瓜”系列——他在1972年的威尼斯双年会上专门房间展示的作品——再到他对“人类形态”的广泛探索。通过这些作品,自1980年代起,艺术家对技术与计算的影响——当时称为“电子学”——进行了清晰而直观的反思,这不仅预示了当今关于人工智能的讨论,也使他的作品成为最早与当代创新互动的作品之一。这一系列作品巩固了莫雷尼作为真正先驱的地位,他提前理解了社会在未来几十年将迅速遵循的发展轨迹,尽管当时这一轨迹并不明显。“远离那些束缚大胆尝试的学院派教条,它们在每个拐角处等待着最勇敢的人,莫雷尼全身心地投入了一场对他而言是绘画冒险的生活;‘冒险’一词从未如此贴切。”(米歇尔·塔皮埃,《第XXX届威尼斯双年展展览目录》,1960年,第103页)。ACP – 帕拉佐弗兰凯蒂的展览突显了这场“冒险”的关键时刻,提供了欣赏莫雷尼无可争议杰作的机会,如《献给全世界所有笨拙者:友谊》(1960年),该作品同年在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并被塔皮埃引用。这是艺术家首次在他的作品中加入文字。从这一刻起,莫雷尼发展了一种独特的实践,在画布上直接融入绘画文字,以强化并提升他敏锐的反思。这段旅程彰显了莫雷尼研究的当代意义。“物体和事物在沉默中思考”并不是最近关于人工智能文本中的引语,而是艺术家单人剧集《理性的荒谬因为必要》第二卷(1989年出版)中的一章标题,该书继1979年的《流体无知》之后出版。展览特别关注艺术家作品的最后阶段,该阶段聚焦于当代社会的衰落。这种反思可以追溯到他的“西瓜”系列,既被视为物种在人机辩证关系中的退化,也被视为绘画本身的退化。莫雷尼作为最具有意识和明确批评即将到来的“退化”命运及计算机文明威胁的人之一出现,他认为这不会放过艺术界。在画作《互联网上的全计算机人类形态》(1996年)中,我们读到:“电子学的进步/将阻碍我们辨识/所谓的艺术家们/用计算机工作/以另一种思维方式/另一种观看方式:/没有理想的生活革命。为何?这些反思至今仍然引人注目,为这位敏感细腻的艺术家提供了从历史角度解读其时代刚刚开始的革命的独特视角。
马蒂亚·莫雷尼于1920年11月12日出生在帕维亚。他在都灵的阿尔贝蒂娜学院接受训练,1946年在都灵的加利耶拉·拉布索拉画廊举办了他首次个人展览。这标志着一个成功的展览生涯的开始,随后几年在全国范围内获得了广泛认可。1948年,他参加了罗马四年展和威尼斯双年展,并在职业生涯中多次参展。关键的一刻是1952年他加入了八人小组,其中包括阿佛、雷纳托·比罗利、安东尼奥·科波拉、恩尼奥·莫洛蒂、朱塞佩·桑托马索、朱利奥·图尔卡托和埃米利奥·韦多瓦。他们共同参加了当年的威尼斯双年展,随后在1953年由理论家里奥内洛·文图里策划的巡回展览中,展览先后在汉诺威、科隆和柏林举行。在此期间,他获得了一系列奖项,包括米兰省议会颁发的第九届利索尼奖金牌(1953年)、威尼斯双年展的佩鲁贾奖、斯佩齐亚湾奖和斯波莱托奖(1954年)。在米歇尔·塔皮埃的建议下,莫雷尼于1956年移居巴黎,并在那里生活了十年。在巴黎,塔皮埃邀请他与布尔里、德库宁、杜布菲、福特里耶、波洛克和托比等非形式艺术家一同展出,从而促成了他1957年在巴黎的首次个展。在这十年间,他继续在意大利(米兰,1961年;都灵、热那亚、博洛尼亚、罗马,1962年)和国外(伦敦、巴黎,1960年;科隆,1961年;巴塞尔,1962年;维也纳,1963年)举办个展。1964年在汉堡美术馆举办的首次回顾展尤为引人注目。离开巴黎后,莫雷尼和他的妻子定居在布里西盖拉附近的“卡尔班·韦奇”这个地方。在那里,他选择远离正式的艺术圈,但继续高产创作。正是在这里,他深爱的“卡尔班·韦奇”,莫雷尼于1999年5月29日去世。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