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生产商走上人形机器人创新之路
快速阅读: 据《环球时报》称,2025年1月,多家中国汽车制造商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奇瑞与AI公司艾摩加合作开发了人形机器人莫妮娜,蔚来则计划开发新机器狗项目。2024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超60轮,总金额达50亿元人民币。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汽车制造商在开发人形机器人方面具备独特优势,因他们在自动驾驶技术及AI领域已有深厚积累。
2025年1月14日,在中国东部浙江省金华市的一个服务区,一名智能充电机器人正在为一辆新能源汽车充电。照片:VCG
比亚迪、广汽集团、奇瑞、蔚来、赛力斯和小鹏等业内企业最近宣布进军人形机器人领域。据中国汽车制造商奇瑞周三向《环球时报》发布的声明,自2024年4月以来,奇瑞已与人工智能(AI)公司艾摩加合作,共同开发了能够准确理解人类语言及其交互意图并将其转化为具体行动策略和语言输出的人形机器人莫妮娜。中国电动汽车制造商蔚来宣布计划组建一个由20人组成的小团队来探索其新机器狗项目的开发。该项目将由曾任北京自动驾驶公司Momenta算法专家的徐康领导,他于2020年加入蔚来的自动驾驶团队。“公司转向机器狗项目标志着蔚来在具身AI领域的重视。”《21世纪经济报道》周三报道。
中国电动汽车初创企业的近期举措凸显了它们对多足和人形机器人的日益兴趣,这一趋势不仅展示了自动化和机器人技术的进步,也突显了更广泛的AI技术发展趋势。据中国科技媒体IT之家报道,根据不完全统计,2024年全年,具身智能领域融资轮次超过60轮,总金额达到50亿元人民币(约6.867亿美元),使其成为国内市场最热门的领域之一。去年12月,据报道比亚迪正计划设立一个专门实验室来开发人形机器人。该公司当时宣布了一项新的招聘计划,称“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硕士和博士毕业生加入其具身智能研究团队”。此举引起了广泛关注,突显了其对具身智能领域的重视。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吴松泉专家周三告诉《环球时报》,尽管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已被引入到汽车生产线上,参与冲压、焊接、喷漆和质量检验等工序,但这些工业机器人缺乏通用性和灵活性。“许多汽车公司在制造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技术和经验,如工业机械、电子控制、传感器和电池技术,这为开发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吴松泉说,“同时,他们也在探索将人形机器人集成到生产线上以提高效率,并且现在正大力投资自己的研发部门来探索机器人技术。”
“强劲的市场需求无疑是吸引汽车公司进入这一领域的一个关键因素。”吴松泉引用行业报告称,2024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约为27.6亿元人民币。预计到2029年将达到750亿元人民币,占据全球市场32.7%。上海国家和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人形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经理徐斌周三告诉《环球时报》,鉴于汽车制造与机器人制造的相似性,汽车制造商在开发人形机器人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因为他们已经在自动驾驶技术上进行了大量投资,培养了一大批AI人才,并在具身AI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工信部认为将智能融入物理系统的具身AI是优先发展方向。此前披露的计划显示,中国旨在2025年前建立人形机器人初步创新体系,并计划到2027年建立安全可靠的工业和供应链系统。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