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ne Lombard 画廊的“面部识别”:艺术家在当代肖像画中直面人工智能和监控
快速阅读: 《艺术日报》消息,纽约展览探讨艺术家如何利用或抵抗面部识别技术。多位艺术家通过不同方式应对AI对身份与肖像艺术的影响,既有技术融合也有手工对抗,引发对技术使用的反思。
纽约市,纽约州
面部识别技术吸引了众多艺术家,他们以独特的肖像画方法闻名,所有人都在历史上的这一刻工作,此时人工智能和面部识别算法无处不在。这些艺术家——Pixy Liao、Helina Metaferia、Kambui Olujimi、Azita Moradkhani、Russell Craig、Lau Wai 和 LuYang——引发了关于人类面孔描绘变化的讨论,鉴于这种新技术的普遍性,它已悄然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自动面部识别(AFR)技术既无形又具有侵入性;从iPhone到机场安检(TSA),从便利到监控,我们享受其好处的同时也承受着它的风险。两位艺术家——LuYang 和 Lau Wai——精通面部捕捉技术,进而探讨其对我们身份和存在认知的影响。LuYang 的作品《妄想曼陀罗》经典地展示了动作捕捉如何让艺术家重新诠释不朽,而Lau Wai 最近的作品则反映了由这场对话所推动的模糊身份状态。相比之下,几位艺术家故意创作手工艺术品,以对抗人工智能的诱惑力,并刻下政治信息。例如,AFR 被极权政权和压制性系统用作监控工具。Azita Moradkhani 通过揭示伊朗女性在常伴身边的黑色罩袍掩盖下的身份,强调了她们如何受到控制。Russell Craig 曾在监狱中学习绘画,他以一幅炽热的肖像画来反抗这种持续不断的监视状态,画面中的女性被警卫包围。
另外两位艺术家有意将情感、记忆和历史融入他们的肖像画中,可以被视为对人脸识别系统在识别有色人种时更高误差率的一种对抗。Helina Metaferia 通过手工拼贴艺术创作出令人着迷的政治活动家肖像,例如 Nikole Hannah-Jones,她在复杂的头饰上添加档案图像。艺术家 Kambui Olujimi 在他的水彩画中,将个体的数字化消费与大萧条时期的舞蹈马拉松耐力比赛进行了类比。他的两件陶瓷雕塑探索了捣蛋鬼和变形者的形象作为对殖民想象的干扰。Olujimi 的作品曾在 2023 年第 15 届沙迦双年展展出。艺术家 Pixy Liao 以她和她的配偶 Moro 为对象拍摄的照片,融合、伪装并戏谑地重塑了传统婚礼肖像画。通过打破传统的表现手法,Liao 的作品挑战了性别角色,解构了二元论,并质疑了围绕肖像画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期待。
面部识别代表了一代新艺术家的肖像作品,他们在当代艺术圈和其他领域看似无缝引入 AFR 技术的过程中激发了紧张感。尽管政治活动家试图通过面具、伪装和面部彩绘来抵制与面部识别应用的协作,这里有一群艺术家有了自己颠覆这一工具权力的想法。——芭芭拉·波拉克
芭芭拉·波拉克是“Art at a Time Like This”的共同创始人,这是一个非营利组织,为关注 21 世纪紧迫问题的艺术家提供自由表达的空间。在此职位上,她策划或举办了 15 个线上展览、6 个公共艺术项目以及无数研讨会和会议。自 1994 年以来,波拉克为《纽约时报》、《名利场》等媒体撰写文章。她最近的一本书《来自中国的全新艺术》于 2018 年由 Bloomsbury 出版。她也为许多知名和新兴艺术家撰写评论,包括 Joyce Kozloff、Jennie Jieun Lee、Liu Ye、LuYang、Zhao Zhao、Zhang Huan 等人。这是她在简·隆巴德画廊的第二次策展努力,此前曾于 2021 年策划了 LuYang:数字阿赖耶。最近,波拉克在上海现代艺术博物馆策划了《Multiply!数量的力量》,并在亚洲协会策划了《镜像:中国身份的转变》。她早期的展览曾在龙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上海、亚洲协会/德克萨斯、坦帕艺术博物馆/佛罗里达、俄克拉荷马城艺术博物馆和橙县艺术博物馆展出。她首个展览《我的公寓里的朋友们》实际上是在她的阁楼里举行的,并被《纽约杂志》和《纽约时报杂志》评论。为支持这项研究,波拉克在 2008 年获得了安迪·沃霍尔艺术写作基金资助,并在 2008 年和 2016 年两次获得亚洲文化理事会奖学金。¹
Joy Buolamwini 和 Timnit Gebru,“性别阴影:商业性别分类中的交叉准确性差异”,《机器学习研究进展》第 81 卷(2018 年):1–15,https://proceedings.mlr.press/v81/buolamwini18a/buolamwini18a.pdf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