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稣、米塞斯和私有财产
快速阅读: 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称,文章讨论了米塞斯在其著作《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分析》中关于耶稣教义的章节,认为米塞斯未能全面理解耶稣的立场。通过分析《圣经》中的相关段落,文章指出耶稣肯定了私有财产和自愿交易的重要性,而非支持社会主义或干预主义。耶稣强调个人自愿的慈善行为,而非国家强制性的福利政策。
在他的一部文学作品《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学分析》中,米塞斯提供了一章名为“基督教与财产”,其中他写下了关于耶稣教义的如下言论:尽管依然尊重米塞斯,这篇文章认为他在这一点上是错误的。为什么米塞斯在他的历史背景下可能犯下这些特定错误,这是另一篇文章探讨的内容。本文的重点在于米塞斯未能全面考虑耶稣在这方面的教义。虽然米塞斯正确地指出,基督徒和教会经常与干预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结盟,甚至使用圣经经文和耶稣的话,但关键是要在上下文中、一致性以及整体性上阅读耶稣(或任何人的)话语。这样做,显而易见的是,社会主义者和干预主义者并未如他们所认为的那样获得耶稣的支持。换句话说,米塞斯可能没有应用“黄金法则”(马太福音7:12),以希望被读的方式去解读他人。以下是关于此类话题的耶稣教义的一些非详尽样本。由于篇幅限制,无法考察每个相关陈述,因此目标不是片面的选择性引用,而是限制证据仅包括那些能够平衡反对耶稣反对富人、反对私有财产、提倡财富分配或支持福利国家的观点的陈述。
财产权(马太福音20:15;参见马太福音20:1-16)
马太福音20:15——“我难道不能随意处理属于我的东西吗?或者你的眼睛嫉妒我,因为我慷慨?”
在祂的教导中,耶稣肯定了上帝律法的有效性(参见马太福音5:17-19),包括第八条诫命:“不可偷窃”(马太福音19:18;马可福音10:19;路加福音18:20;参见罗马书13:9;以弗所书4:28),这预设了私有财产的合法性。不仅如此,他还重申了第十条诫命,反对“贪心的行为”(马可福音7:22)。更为值得注意的是,耶稣讲了葡萄园里的工人比喻(马太福音20:1-16)。一位地主全天雇佣工人,每天支付一个德纳里乌斯(一天的工资),甚至雇佣工人直到第11小时(即下午5点)。最终,所有工人都得到了一个德纳里乌斯,无论工作时间长短。当工作时间较长的工人抱怨,因为只工作了一个小时的人也得到了一天的工资时,他们被告知:虽然社会主义者或再分配倡导者可能会用这段话来论证普遍基本收入、平等工资或财富均等化,但实际要点恰恰相反。地主并没有被描绘成剥削者,他为不同的工作时间支付不同的报酬,进行合法合同交易,并与工人商定工作报酬,同时对他的财产和交换拥有控制权。抱怨者被驳回——他们没有受到任何不公平对待;他们按照自愿的合同协议和商品交换获得了报酬。劳动者应得其工资(路加福音10:7),但这些工资是通过自愿协议和交换确定的。
慈善捐赠、选择与福利国家倡导者
马太福音6:1-4——“你们要小心,不要在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善行,否则你们在天上的奖赏就没了。所以,当你施舍穷人时,不要吹号吸引注意,像伪善者在会堂和街道上做的一样,好让他们被人称赞。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奖赏。但是,当你施舍穷人时,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这样施舍才能保密;而你在暗处所做的事,你天上的父会报答你。”
没有人否认耶稣提倡向穷人施舍。耶稣说,给穷人不应是为了让人注意到自己(马太福音6:1),不应该吹号吸引注意(马太福音6:2),左手也不应该知道右手在做什么(马太福音6:3),这样施舍才能保密(马太福音6:4)。施舍的概念本身就预设了私有财产和个人自愿的原则。如果不首先合法拥有就不能合法给予,如果是在强迫下给予也不是真正的给予。
马太福音6:1-4——“你们要小心,不要在人面前炫耀自己的善行,否则你们在天上的奖赏就没了。所以,当你施舍穷人时,不要吹号吸引注意,像伪善者在会堂和街道上做的一样,好让他们被人称赞。我实在告诉你们,他们已经得到了他们的奖赏。但是,当你施舍穷人时,不要让你的左手知道右手在做什么,这样施舍才能保密;而你在暗处所做的事,你天上的父会报答你。”
通过国家强迫给予穷人并不是真正的给予,而是我们文化中的一种肤浅的道德检验。“耶稣说要给穷人施舍,因此你必须支持现代世俗的福利国家。”结论并不成立。事实上,这会破坏秘密、个人和自愿的慈善行为。至少,耶稣谴责了那些为了引起人注意而炫耀自己对穷人的慷慨的伪君子,因为他们实际上自愿放弃了自己资源给穷人。
福利国家倡导者在必要时以耶稣的名义吹响号角,宣称他们希望政府从他人那里剥夺财物给予穷人。多么慷慨!“福利吹鼓手”——不同于耶稣描述的伪君子——通过主张国家应该用武力将他人的财物转移给穷人来表明他们的所谓美德。
再分配请求(路加福音12:13-15;约翰福音12:1-8)
路加福音12:13-15——“人群中有人对他说:‘老师,请告诉我,让我哥哥分家产给我。’14但他对他说:‘人哪,谁派我做你们的审判官或仲裁者呢?’15然后他对他们说:‘要小心,警惕一切贪婪;因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很多,他的生命也不在于他的财产。’”
当被要求重新分配和平均财富时,耶稣拒绝了。相反,他警告那个较贫穷的人不要贪婪。这本是耶稣推广财富再分配的绝佳机会。他说过:“卖掉你的财产,把钱捐给慈善事业”(路加福音12:33),但上下文和整体性表明,耶稣并不总是要求所有的门徒都这么做,即便如此,这个声明也预设了财产权、交换、自愿选择和慈善捐赠。在这个请求(路加福音12:13)中,我们可以听到现代社会主义者或干预主义者的声音,他们想利用耶稣为他们的事业增添权威:“耶稣,请让富人分出他们的财富给我(和国家机器)!”他们希望可以说耶稣会支持现代世俗的福利国家来管理和分配私人财富。毫无疑问,耶稣——他的焦点是神国,生活在今天被认为是难以置信贫困的时代——会同情现代美国和欧洲财富再分配的倡导者,他们有电力、自来水、iPhone和星巴克。最后,我们读到伯大尼的玛丽拿了一瓶昂贵的香膏涂抹耶稣的脚(约翰福音12:3)。这是一种奢侈消费品。有人提出反对这种炫耀性消费的行为:为什么这瓶香膏不卖三百德纳里乌斯(相当于11个月的工资)给穷人?(约翰福音12:4)。这个反对意见来自——不是觉醒的耶稣——而是犹大·伊斯卡略(约翰福音12:4)。对此,耶稣回答说:“让她留着吧……因为你们常有穷人和你们在一起,但我却不常在。”(约翰福音12:7-8)。耶稣并没有谴责自愿且昂贵的消费行为,即使机会成本意味着财富没有流向穷人。
更多的证据可以提供,但仅凭这些有限的章节就足以证明,通常对耶稣完全反对财产权、财富、自愿交易、自愿捐赠及其他相关话题的典型表述是不完整的。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