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呈现|人工智能要回归“人本智能”:上海交大杨小康谈人机共生时代的科技发展观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来源:szf

伴随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人机共生新时代的帷幕徐徐开启。这一轮AI浪潮正以颠覆过往的通用性和多模态支持,重塑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从自动驾驶到科研创新,AI应用正变得日益广泛且深入。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小康教授认为,人本智能技术将有助于提升类人认知和服务的水平,对推动全球科研向”第五范式”迈进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
您如何看待生成式人工智能(简称”生成式AI”)的发展现状?这一轮AI浪潮与此前有何不同?
杨小康:当前,生成式AI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OpenAI此前发布了文本模态的大模型应用ChatGPT,我非常惊讶于这一领域的进展。在我看来,生成式AI的通用性较以往有了大幅度提升,能够无需切换,整合应用于多个方面,从而跳出了专用AI的传统框架。
1950年,图灵(AlanTuring)提出”图灵测试”,用以测试机器能否表现出与人等价或者无法区分的智能。当时,人们认为实现它极具难度,但现在大模型已经能够很容易地通过图灵测试。目前,生成式大模型不仅支持文字这一模态,还实现了对语音、图像、视频等多模态的支持。
通常而言,业内将AI分为判别式AI和生成式AI两种类型。前者在视频监控、语音识别等领域取得了巨大进展,不足之处在于难以确保其通用性;后者则综合运用大数据、大模型和大算力,展现出独特的创造能力、通用能力及涌现能力。
人们正在迎来人机共生的时代,即人与AI的共生时代。此前,计算机尚未能做到与人互补;如今,有了大模型的加持,AI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拓展人类思维,增强人的特定技能。需要强调的是,人类一定要站在AI之上,要求AI与人类的创意及伦理规范对齐。
您较早在学术界提出了”人本智能”,对于这一概念应当作何理解?
杨小康:以人为本、服务于人,是人本智能的发展愿景。人本智能力求通过计算机、控制论、机器人、认知哲学、法律伦理等多学科交叉,建立具有类人认知和服务水平的复合智能理论与技术。其主要任务有二:一是构建类人智能体,二是构建适应智能体运行的”人、机、物”环境。
理解”人本智能”可以借鉴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Maslow’sHierarchyofNeeds),人本智能可自下而上分成五个层级。第一层为机器智能,满足人类吃穿住行等基本需求;第二层为可信智能,为人类提供安全感和信任感;第三层为社交智能,满足人类在现实与虚拟网络中的社交需求;第四层为共情智能,展现出一定的情商,以提升人类自尊感;第五层为人机和谐智能,帮助人类更好地实现自己价值、创造和谐环境。这五个层次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及自我实现需求)一一对应。
人本智能,本质上是在智能时代满足人类不同层次的需求,提升人类价值,同时也实现人工智能自身的价值。在AI时代,应当踏踏实实做技术,让人工智能回归”人本智能”。
在行业应用方面,在大量驾驶数据的支撑下,中国新能源汽车的自动驾驶技术不断改进。您如何看待人本智能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应用?
杨小康: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非常迅速,中国在这一领域全球领先。AI在这一领域的应用与上文提到的人本智能五个层次一一对应。
第一层是机器智能。车的本体就属于这一层,例如多模态感知、全场景认知。企业在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如提升单一车辆的感知能力、决策能力,以及多车之间的协同能力。
第二层是可信智能。科技企业必须确保车辆的安全,不偏离车道,不遗忘乘客等。企业还需要做很多额外工作,以提升车主的安全感。例如,自动驾驶的确可能比自己开车更安全,但车主如果不信任,是不敢松开方向盘的,这与车主的预期密切相关。
第三层是交互智能。目前使用比较广泛的是大模型在车辆座舱内的应用,例如可进行多个来回的语音交互以控制车辆,可以随时被打断,并且兼容嘈杂的环境。
第四层是共情智能。企业需要考虑如何让车主在车内更加愉悦。当路上交通拥堵时,是否有解决方案?在这方面企业能做的还有很多,与用户的期待仍存在一定距离。
最后一层是自我实现,追求人机和谐智能,将环保、低碳等理念应用于车辆的开发研制中,帮助车主实现自我价值:使用过程中,既能省钱,又能实现绿色环保,成为其社会贡献的一部分。
注意到202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都授予了AI领域的科学家,您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杨小康:过去数年,科学研究的范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科研范式包括实验观察、理论推导、模拟仿真及数据驱动。这些范式的局限在于,当数据采集和模拟空间受限时,即便在数据密集型的科学范式下,研究假设依旧由科学家的经验主导。同时,由于数据不够开放,实验又存在局限,传统范式受制颇多。
伴随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兴起,传统的科研范式正在被突破。借助生成式AI,科学家可以利用深度学习建模挖掘高维科研数据,捕捉多模态数据背后的科学规律。并且借助数据生成,突破实践观测数据的有限性和数值模拟的理论限制,拓展科学假设的空间。还可以利用大模型总结既有文献,生成实验方案,结合无人实验系统与科学数据开放平台,推动科研迈向AIforScience的”第五范式”。
试想一下,若科研机构能全新构建科学设施平台,帮助科研人员引入新的跨学科思考维度,生成新的科研假设,自动开展现象模拟和无人实验,最后自驱完成科研协作,那么科研周期将大幅缩短,成本将显著降低,效率将极大提升。
我们团队在《中国科学院院刊》发表的论文提出了一种智能化科学设施的建设构想,兼顾”高度智能化的科学新设施”和”AI赋能已有科学大设施”两个层面的需求,以解决科研中的沟通、操作和数据共享难题。
鉴于新一轮人工智能的亮眼表现,不少乐观人士表示我们正步入一个智能科技的新纪元,未来人机关系将会深度重塑。然而,人工智能也向世人展示了”双刃剑”的特性,带来了风险和挑战。对此,我们应如何应对,有哪些策略?
杨小康:我认为在策略方面要考虑”三条线”,即守住监管底线、提升普及基线、打开创新天际线。
一是守住监管底线。从理论层面来看,人工智能的训练方式决定了其必然会犯错。基于贝叶斯概率统计模型的强化学习机制存在长尾效应,完全杜绝长尾现象并不现实,会有试错的过程。因此,生成式AI在技术发展和应用方面需要”宽严相济”的环境。
“宽”指的是在模型训练和研发阶段,需要一个相对宽松、能够容错的技术环境。”严”指的是在具体应用方面要有严格的监管手段。目前,我国在生成式AI方面制定了一些规则,总体而言体现了宽严相济的理念。
二是提升普及基线。应当推动社会广泛使用生成式AI这一新工具,以提升我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一方面,降低使用门槛,帮助普通民众尽快接受人工智能并加以运用;另一方面,当生成式AI冲击既有工作岗位时,帮助民众快速转型,适应人本智能社会的发展,创造更多新型岗位。
三是打开创新天际线。一方面,面对技术革新,中国企业应有自信自强的志气,突破追随者的角色,力争成为全球AI技术的引领者,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中国道路。另一方面,中国企业家和科研工作者应尽可能将AI技术运用到生产和科研实践中,建立跨学科、跨模态的科学大模型,拓展人类思维,弥补认知盲区。

你可能还想读

Default Image

欧美最顶尖的5家云厂商,都在押注什么?

大数据产业创新服务媒体 ——聚焦数据·改变商业 在数字时代的大潮中,人工智能技术如同一股强劲东风,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席卷全球云服务行业,推动其步入前所未有的智能升级阶段。随着计算能力的飞跃与数据量的爆炸性增长,AI技术在云服务领域的融合应用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台积电表忠心的速度有点快

近期有消息称,美国已要求台积电从11月11日开始,停止向中国大陆客户运送常用于人工智能(AI)应用领域的先进芯片,专门针对我国的人工智能领域。此消息虽然没有官宣,不过据了解这条消息基本属实,目前国内公司如果想做高性能AI相关芯片,台积电大概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AI行业存在泡沫吗?

观·察 泡沫的形成是技术发展吸引投资的必要过程,而泡沫的破灭则可以促使社会和制度进行调整,为新技术的全面应用和经济的可持续增长创造条件。 ——陈永伟 图片来源:东方IC AI行业存在泡沫吗? 文/陈永伟 前几天,AI(人工智能)圈出了一件大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外媒:台积电停供大陆7纳米AI芯片

据路透社10日报道,美国商务部致函台积电,要求从11日开始停止向中国大陆客户供应7纳米及更先进工艺的AI芯片。这一出口限制措施主要针对用于人工智能加速器以及图形处理单元(GPU)的芯片。 报道称,美商务部的这封信函允许美国绕过相关规则制定过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李彦宏:智能体是AI应用的最主流形态 即将迎来爆发点

“过去24个月,AI行业的最大变化是什么?是大模型基本消除了幻觉。” 11月12日,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在百度世界2024大会上,发表了主题为《应用来了》的演讲,发布两大赋能应用的AI技术:检索增强的文生图技术(iRAG)和无代码工具”秒哒”。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AI闯关双十一:受伤的还是人类

或许大家还没意识到今天才是双十一。因为当双十一这天真来了,人们的感觉却是”双十一购物节”已经结束了。 步入”16岁”的双十一,从”光棍节”到”购物节”。在经历了奥数般的计算、复杂的玩法、到点蹲点抢红包等等规则后,今年的消费者显得格外疲倦。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NPU:真需求?假创新?

👆如果您希望可以时常见面,欢迎标星🌟收藏哦- 来源:内容编译自theregister,谢谢。 如果您现在还没有听说过神经处理单元(NPU),那么您一定错过了英特尔、AMD和高通一年的人工智能营销。 在过去的12个月中,这些专注于AI的处理器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
Default Image

是时候重新认识To B圈的「双11」了

“双11″曾是一场商业与技术的伟力创造的”奇观”。但对于toB圈而言,只有当它造就的”奇观”成为寻常,下一个奇迹才会诞生。 11月11日,时针指向23点59分,杭州阿里巴巴云谷园区灯火通明。阿里云双11″作战指挥室”数据监控大屏上,销售额以 […]

发布时间:2025年11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