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G到6G,太6了!
1980年代,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1G)诞生。它使得人们能够摆脱固定电话的束缚,开始使用无线电话进行语音通信。但由于早期的移动通信技术限制,信号质量和覆盖范围都较为有限,且容易受到干扰。所以“大哥大”只能打电话,设备笨重,价格昂贵。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3G)随着21世纪的脚步一同来到人们生活,其最大特点是实现了高速数据传输。人们开始使用手机上网,享受移动社交、在线购物、视频观看等服务。2019年,5G技术正式商用。相较于4G,5G网络的核心特点包括极低的延迟(1毫秒以内)、超高的数据传输速率(理论上可达20Gbps),以及大规模连接能力。因此,智能家居、自动驾驶、远程医疗、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一项项都来了。6G的目标是实现“空天地海一体化”通信,将通信范围扩展到太空、深海等传统网络无法覆盖的区域,并且6G还将结合人工智能、量子计算等前沿技术,实现更智能、更高效的通信网络。比如,紫金山实验室已将6G光子太赫兹通信实时传输速率从400Gbps提升到1Tbps,再次刷新世界纪录。5G时代,一部电影,几秒钟下载完毕;6G时代,移动通信系统的传输速率会更快,下载一部电影连1秒钟都不需要。1G/2G时代,我国移动通信发展位势显著落后,只能跟随欧美主导的FDD,网络受制于人、产业一穷二白。2000年,在土耳其召开的国际电联全会上,中国提出的TD-SCDMA系统获得通过,一举打破了发达国家对移动通信标准的垄断,成为全球3G时代的三大标准之一。2012年,4G在多国酝酿,中国开始加速追赶并实现了与国际的同步发展。中国自主研发的4G技术标准TD-LTE被国际电联确定为4G国际标准之一。2015年,中国在4G关键技术相关的全球专利申请量中占比30.6%,仅次于美国。我国不仅在多项5G关键标准的制定中,发挥着主导的作用;还在5G网络的建设和应用方面,取得了瞩目的成就。截至2024年9月底,中国已累计建成5G基站408.9万个,5G用户普及率达69.6%,千兆宽带用户达1.96亿户,实现了县县通千兆、乡乡通5G、村村通宽带的目标。ITU数据显示,中国提交的6G标准提案占全球总量的37%。截至2025年初,中国在6G相关专利的申请和授权数量上位居全球前列,占比超过48%,远超美国的35.2%、日本的9.9%。位于南京的紫金山实验室已在6G空口技术、无线传输技术、新型网络演进以及无蜂窝通信系统等方面均取得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