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巨头豪赌AI:4000亿投资是战略还是泡沫?
快速阅读: 大型科技公司今年投入3800亿至4000亿美元建设AI基础设施,引发未来投资回报与泡沫风险的争论。高管视此为必要,分析师警告可能形成“工业”泡沫。
今年,大型科技公司已投入约3800亿至4000亿美元用于人工智能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了数据中心建设、芯片采购以及更大规模模型的训练。这笔巨额投资引发了不同意见:高管们认为这是对未来的一项重大投资,将开启新的收入来源;而分析师和一些行业资深人士警告称,如此大规模的资金投入可能会引发“工业”泡沫。
为何科技巨头纷纷加倍下注
高管们表示,这些投资是应对人工智能服务需求激增所必需的。谷歌首席执行官桑达尔·皮查伊将人工智能视为“我们这一生中最深刻的变革”,并认为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来扩大产品规模并普及使用。亚马逊首席执行官安迪·贾西也向投资者表示,公司正在“大幅扩展投资”,以推出需要更多计算能力和数据中心容量的新产品和服务。
分析师指出,这种支出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出于防御目的。摩根士丹利和其他银行估计,云服务提供商和超大规模企业必须不断扩展计算能力,以免落后于竞争对手。他们预测,到2028年,人工智能软件收入可能达到约1.1万亿美元,这支持了前期重资本支出的合理性,前提是利润率能够实现。
实际的数字非常显著:数十亿美元用于购买GPU,数百亿美元用于新建数据中心,以及持续招聘以支持研究和运营团队。这些投资已经提升了芯片制造商和承包商的订单量,形成了一个反馈循环,高管们认为这将加速各行业的采用。
投资者能否期待回报还是泡沫?
持怀疑态度的人认为,这种投资的速度和广度包含了典型的泡沫信号:盲目融资、人工智能供应商估值过高以及可能永远无法盈利的投机项目。杰夫·贝索斯将这种热潮描述为类似于“工业泡沫”,指出浪费性的投资可以与真正的、改变经济的进展共存。OpenAI的萨姆·阿尔特曼及其他行业人士也警告投资者过度热情,暗示市场某些部分的价格是基于完美而非现实回报的预期。
与此同时,独立研究机构发布了严峻的估计,将当前的人工智能投资热潮与过去的泡沫相比较,呼吁更加谨慎。然而,许多市场观察者持中间立场。如果人工智能能带来银行和策略师预测的收入和生产率增长,那么大规模的资本支出可能会产生持久的现金流并重塑多个行业。如果不能,股东和债券持有人可能要承担多年重新评估的成本。
目前,这些公司自身仍在继续其战略。它们计划在2026年及以后增加更多投资,押注计算、数据和人才规模将决定胜负。这一选择留给投资者一个简单的问题:他们是在支持一场转型浪潮,还是在参与一个投机市场的最活跃角落?答案将在收益、采用指标以及收入增长最终是否超过构建AI动力引擎成本中揭晓。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