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宣布核动力导弹长航时飞行,西方质疑其真实性
快速阅读: 俄罗斯宣布9M730“雨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15小时飞行,航程约14000公里,引发国际关注。此声明正值大规模战略核演习,但缺乏独立证据支持,西方分析师质疑其技术成功与实际部署可能性。
德国柏林(SPX)2025年10月27日
俄罗斯最新宣布的战略武器再次引发了关于现代最具争议导弹项目之一——9M730“雨燕”(北约代号SSC-X-9 “天降”)的辩论。
莫斯科声称其实验性的核动力巡航导弹实现了长时间飞行,这一成就让人联想到冷战时期的推进技术试验,这些试验一度接近科幻小说的边缘。
据称的2025年飞行
2025年10月21日,据报道,普京总统被告知一枚“雨燕”导弹完成了长达15小时的飞行,航程约为14000公里,据称由小型机载核反应堆提供动力。这一声明恰逢大规模战略核演习,俄罗斯官方媒体将其作为该武器已达到高级发展阶段的证据。
然而,没有独立证据——卫星追踪、飞行遥测或国际监测数据——支持这一说法。西方国防分析师指出,“雨燕”之前的测试结果参差不齐,克里姆林宫选择此时公布这一消息,更多是为了展示耐力和挑衅姿态,而非证明技术上的成功。
从普鲁托计划到普京的军备
“雨燕”概念直接源自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普鲁托计划,该计划建造并地面测试了微型核冲压发动机——Tory-IIA和Tory-IIC——旨在用于超音速低空导弹(SLAM)。华盛顿于1964年放弃了该项目,原因是放射性废气的危害以及洲际弹道导弹的迅速改进。
当普京在2018年3月向联邦议会发表年度讲话时首次公开“雨燕”,这一长期沉寂的梦想得以复活。他描述这是一套可以“无限飞行”的系统,强调了其象征意义和技术抱负。
试验、事故与不确定性
自2017年以来,有证据表明“雨燕”在北极和白海的偏远地区进行了测试,但许多早期飞行尝试据说都失败了。
2019年8月,白海附近的尼奥诺斯卡试验场发生爆炸,导致几名俄罗斯原子能公司工程师死亡,并在当地城市塞韦罗德文斯克检测到短暂的辐射升高。西方情报机构将此事件与“雨燕”的回收或发动机测试联系起来,而莫斯科则将其描述为涉及“同位素电源”的事故。这是迄今为止与该计划相关的最严重的已知事故。
工作原理
根据公开资料和美国国防情报局的分析,“雨燕”首先使用固体燃料助推器发射,然后切换到核热空气呼吸模式。进入的空气通过一个小裂变反应堆加热,直接由反应加热后排出以产生推力。
这种设计允许长时间飞行,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保护电子设备免受辐射、控制热量和稳定性,以及防止车辆故障时的污染。大多数专家,包括军控研究人员杰弗里·刘易斯和詹姆斯·阿克顿,怀疑该导弹达到了操作可靠性,强调没有可信的证据显示成功实现持续的核动力飞行。
战略意义与风险
如果俄罗斯最近的声明被证实准确,这将是核热巡航阶段首次实现长时间飞行——这是美国在普鲁托计划期间从未实现过的。然而,战略优势仍不确定。理论上,这样的系统可以避开可预测的导弹防御路线,但每次测试都有可能将放射性物质释放到大气中。一旦发生坠毁、拦截或动力转换失败,都可能导致广泛区域内的污染碎片散落——这是一个重大的环境和政治风险。
时间线
– 2004-2006年:最早的预算参考显示俄罗斯对核巡航推进的兴趣。
– 2018年3月1日:普京公开宣布“雨燕”计划。
– 2019年8月8日:西方分析师将尼奥诺斯卡爆炸事件与“雨燕”工作联系起来。
– 2023年10月5日:普京声称进行了短程测试,但未发布数据。
– 2025年10月21日:俄罗斯宣布15小时核动力飞行,但没有独立来源验证。
总之,尽管俄罗斯2025年10月的声明唤起了冷战时代的想象,但缺乏证据表明该导弹目前更多是一个象征而非可部署的核系统。物理上可能是可行的,但证据尚不充分。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