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追加12亿美元采购S-400导弹,强化防空能力
快速阅读: 印度实施“辛杜行动”,使用S-400系统拦截巴基斯坦JF-17战机和无人机,展现战术成功。新采购12亿美元导弹增强S-400战备状态,强化印俄防务合作。
2025年8月末,印度武装部队针对巴基斯坦军队在西部边境的一系列挑衅行为,实施了名为“辛杜行动”的有限且高度协调的防空作战。据印度国防消息人士透露,该行动是在巴基斯坦空军在靠近实际控制线的争议空域部署JF-17战斗机编队和侦察无人机后启动的。印度指挥官将其描述为“先发制人的遏制行动”,印度激活了前沿部署的S-400防空导弹系统,对入侵目标进行了实弹拦截。据报道,至少有三架空中目标被击落,其中包括一架双座型JF-17B战斗机和两架中空无人机。尽管巴基斯坦未确认损失,但印度情报引用的卫星图像和雷达追踪数据支持了这些击落声明。此次行动在印度国防界被视为战术成功,也是S-400系统在南亚的首次实战验证。
新采购计划不包括新的S-400发射装置,而是侧重于补充和扩大导弹库存,涵盖远程和中程拦截能力。印度国防部官员匿名向INA表示,该合同预计将在本月末,经过国防采购委员会(DAC)和内阁安全委员会(CCS)批准后最终敲定。这些导弹旨在提高已部署在面对巴基斯坦和中国敏感边界区域的S-400系统的战备状态。
2018年签署的购买五套S-400系统的初始协议,估计价值55亿美元,标志着印俄战略防务合作的重要里程碑。其中三套系统已经交付。据《印度时报》援引的消息来源称,莫斯科承诺将于明年2月和9月分别交付第四和第五套S-400系统,至2026年底完成原合同的全部交付。
此次仅采购导弹的行为,在印度国防界被视为新德里从基础平台采购转向持续库存发展,以实现长期作战耐久性的信号。
由俄罗斯阿尔马兹-安泰公司开发的S-400“凯旋”是远程地对空导弹(SAM)系统,设计用于探测、跟踪并摧毁包括飞机、巡航导弹、无人机和弹道导弹在内的多种空中威胁。它是目前最先进的防空系统之一,能够以不同类型的导弹打击最远400公里、最高30公里的目标,其雷达系统可同时跟踪多达300个目标,提供战略性地区的多层次防空覆盖。
据接近印度空军的消息人士透露,“辛杜行动”期间S-400的表现具有革命性意义,展示了高精度拦截快速移动空中目标的能力。巴基斯坦官方未正式承认与此次行动有关的任何飞机损失,但印度方面坚持认为成功的拦截向伊斯兰堡和北京发出了明确的威慑信号。
技术上,S-400可以使用针对不同距离和高度威胁的多种导弹。这包括射程可达400公里的40N6E导弹、用于高空目标的250公里射程的48N6DM导弹以及近距离交战的9M96E2导弹。印度消息源建议,12亿美元的交易可能包括这些拦截器的混合,以及备件、电子组件、维护设备和可能的指挥控制系统的升级,以增强多目标跟踪能力。
此次采购符合印度更广泛的防空现代化战略,该战略强调将国产系统如阿卡什和QR-SAM与进口平台如以色列SPYDER和俄罗斯S-400相结合的多层次架构。S-400的战略效用,尤其是其高空和远程能力,为印度提供了一种反介入/区域拒止工具,能够在空中威胁进入印度领空前将其消除。
从财务角度看,该合同通过将范围限定在弹药补给而非平台扩展上,旨在避免政治摩擦。尽管如此,根据《通过制裁对抗美国对手法》(CAATSA),这项交易仍可能引起美国的关注,该法案针对的是与俄罗斯的重大军火交易。迄今为止,华盛顿出于更广泛的战略考虑,即制衡中国,一直未对印度实施CAATSA制裁,但此次最新协议可能会再次考验新德里所走的外交平衡木。
除了购买导弹外,该协议还可能包括与俄罗斯国防企业的更深层次工业合作,特别是与S-400的主要制造商阿尔马兹-安泰公司。虽然协议的具体条款尚未公开,但印度国防官员暗示,可能涉及本地维护、测试设施及有限的共生产支持系统等内容,符合莫迪政府的“印度制造”倡议。
这一进展也引发了一些重要的地区问题。如果印度基于作战数据被视作正在加强S-400的准备状态,这可能会进一步使南亚的战略平衡向先进的反导能力倾斜。对于巴基斯坦而言,这意味着空中入侵现在面临可信且活跃的屏障。对中国来说,这一部署强化了印度在实际控制线(LAC)沿线的准备,而高海拔地区的紧张局势仍未解决。
该协议的时间点也很关键。由于俄罗斯因乌克兰战争面临全球审查和物流压力,其履行大规模武器出口的能力受到质疑。印度继续推进此协议表明,莫斯科在交付时间表和支持持续性方面给予了强有力的幕后保证。
这笔12亿美元的导弹采购不仅仅是合同那么简单。它是印度长期致力于多层次防空和战略威慑的重申,尤其是通过俄制S-400防空导弹系统的采购。这反映了对该系统经过战斗验证后的明确操作认可,并使印度能够在快速升级和争议不断的天空中保持空中优势。
作者:阿兰·塞尔瓦斯 —— 《陆军识别》集团首席编辑
阿兰·塞尔瓦斯是一名退役步兵士官长,也是《陆军识别》的创始人。他在国防新闻领域有超过20年的经验,提供关于军事装备、北约行动和全球国防行业的专业分析。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