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助力中国智能制造与零碳转型
快速阅读: 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召开,展示中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成果。宝马、鞍钢等企业通过AI、大数据和物联网技术实现高效、绿色生产,推动制造业向零碳转型。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强大的信息技术正与中国庞大的制造业深度融合。工业互联网将数字解决方案嵌入众多场景,以提高制造效率并降低运营成本。在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上,行业专家广泛分享并探讨了全国各地的数字化智能制造案例。
零碳工业园区结合数字制造,有望加速中国制造业向零碳、绿色及低碳运营转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9月8日,沈阳(新华社)——机械臂灵活转动,扫地机器人自动升降,C型钩机器人敏捷旋转,游客们在东北辽宁省沈阳市宝马铁西工厂内漫步,仿佛置身于“机器人王国”。
自动化率高达95%的宝马华晨汽车沈阳生产基地展示了人工智能如何重塑现代制造业。该基地部署了约200个AI应用程序,覆盖从车间操作、后台管理到供应链优化和质量控制的整个价值链。“沈阳生产基地遵循宝马集团的全球质量标准,运行着经过严格验证的质量管理体系,超越了行业规范。”宝马华晨汽车有限公司技术与制造高级副总裁米凯尔·梅尔基奥雷表示。
随着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大数据和物联网等强大信息技术正与中国广阔的制造业深入融合。从智能车间到“无人工厂”,再到零碳工业园区,数字化、自动化和绿色工厂正重新定义中国制造业的新面貌。9月5日至8日,2025年全球工业互联网大会在沈阳举行,主题为“新时代的数字化,新品质的智能制造”,旨在加快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的融合,为全球工业化下一波浪潮提供解决方案。
在辽宁鞍山市,鞍钢冷轧厂作为一座无人工厂,通过智能运输机器人和无人驾驶起重机系统确保生产顺利进行。厂区内,智能起重机平稳滑行,无人驾驶运输车有序移动,多轴机器人精准完成贴标和涂胶带等任务。钢卷似乎拥有了自己的眼睛,在生产线上自主移动。“以前,一名轮班工人每天要走近3万步。现在只需7名操作员就能管理两条完整的生产线。”鞍钢涂镀分厂经理郑浩说。
这样的变化正在全国范围内展开。据工信部统计,中国已建成超过3万个基础级智能工厂和230多个顶级智能工厂,覆盖31个省级行政区,涉及80%以上的工业类别。无人工厂和智能车间在全国各地涌现,集中数字控制中心成为先进企业的标配。生产车间配备了各种监控摄像头和传感器,反映出中国制造业正积极拥抱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工业互联网的作用日益凸显。
在中国家电制造商美的位于西南重庆的一家工厂,超级计算用于设置关键参数和设计蓝图,减少了原材料浪费,降低了15%的运营成本。在中部湖北省省会武汉,电脑制造商攀升运行着能够24小时内交付定制订单的柔性装配线。东方电气集团开发了国内首个针对重大能源设备的大模型,提供精确的数字运维建议。
辽宁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潘红表示,通过数字化和互联网的赋能,中国的传统制造业正在逐步从高能耗、劳动密集型模式转向更加数据驱动和互联网协调的方式。她指出,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中国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产业优势的战略选择和关键杠杆。
2023年7月3日拍摄的一张航拍照片显示了位于中国东部江苏省苏州市的苏州工业园区。(新华社记者 李波)
零碳推动
零碳工业园区结合数字制造,在会议上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些园区有望加速中国制造业向零碳、绿色和低碳运营的转变,最大限度地减少工业生产对环境的影响。
米其林沈阳轮胎厂自主研发的能量管理系统实现了能源使用的实时监测和报告。自2021年以来,该工厂通过太阳能发电和绿色电力采购实现了100%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预计在未来20年内将减少约80万吨的碳排放,米其林沈阳轮胎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彦兵介绍。
工信部数据显示,中国迄今已培育出近500个国家级绿色工业园区,工业废物利用率超过95%。
中国节能协会碳中和委员会执行副主任吕雪都表示:“工业互联网正在构建一个覆盖人员、机器、资源、碳和污染物的互联系统。这种新模式有助于打破环境保护和碳管理之间的长期障碍,使工厂和园区能够同时实现效率和可持续性。”
中国向零碳工业园区的推进也在加快。2024年12月,这一概念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被突出强调。2025年7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其他两个政府部门发布了文件,鼓励各地建设零碳工业园区,通过先进的规划、设计、技术和管理将二氧化碳排放降至“接近零”,最终实现净零排放。
在中国东部江苏省的苏州工业园区,一个由人工智能驱动的能源管理平台根据生产计划和历史数据预测电力负荷,确保最大程度利用绿色能源。2024年,该园区超过90%的能源来自清洁能源,能源和碳强度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左右。
中国移动物联网公司高级研发专家陈文浩表示:“中国正在加强低碳制造的追求,从绿色园区迈向零碳园区。工业互联网将在碳市场和产品足迹管理中开辟广阔的应用场景,为中国提供创新且可行的解决方案,助力全球制造业转型。”
记者:叶婷、王炳坤、余悦彤、崔世豪
编辑:ZAD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