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战与网络战融合:EWLive展示电磁频谱作战新趋势
快速阅读: 9月23日至26日,爱沙尼亚塔尔图将举办电子战现场活动,重点探讨电磁频谱优势及网络与电子战协同作用。阿马达发布特别增刊,深入分析网络战与电子战融合的战术价值与挑战。
今年9月23日至26日,电子战(EW)现场活动将在爱沙尼亚南部的塔尔图举行。此次活动将包括会议和电子战设备的现场演示,地点设在塔尔图的Ülenurme机场。活动的重点是电磁频谱的优势,以及网络和电磁操作的协同作用。阿马达将发布一份特别增刊,以配合此次电子战现场活动,名为《融合、整合还是共存?网络战、电子战及不断演变的威胁景观》。
任务和战术方面,电子战部队越来越能够利用网络战效应,将其纳入战术库。过去,电子战战术主要局限于发射干扰和/或欺骗信号,以攻击依赖无线电频率(RF)的系统,如无线电和雷达。正如我们的增刊所述,在过去的20年里,越来越多地使用携带恶意软件的RF信号。这些波形的目的是感染军事资产所依赖的计算机系统。或者,通过RF传输的恶意软件可以污染连接这些系统的网络。在这两种情况下,恶意软件都会通过RF系统的天线进入。一旦进入任何连接的网络,恶意软件可能会感染其他目标,如计算机化的战斗管理和/或指挥控制(C2)系统。
德邦克组织分析师帕夫洛·克里文科表示:“当网络战和电子战各自独立运作时,它们虽强大但有限。”相反,“当它们被计划、定时并一起执行时,它们成为倍增力量,能够使敌人失明,混淆其决策,破坏其指挥和控制能力,以及利用系统中的技术信任和人类信任”。而电子战“扰乱感官”,网络战则“侵入大脑”。如果同时打击这两个目标,“敌人不仅会绊倒,还会撞墙”。
克里文科先生用一个形象的比喻来描述使用RF传递网络攻击的特点。将这些学科结合起来就像“在移动的火车上进行刀战。要成功切割,你首先需要抓住车厢(同步效果),说乘务员的语言(确定并克服你必须使用的协议和认证),并在其他乘客推搡和喊叫的情况下保持平衡(类似于对抗频谱和任务去冲突的需求)”。
通过电子攻击部署的网络战效应包括“强制重启、参数重置、锁定、不同步和未经过身份验证的链接上的虚假控制消息”。任务成功的先决条件包括仔细准备、“硬件/软件的紧密集成,以及机会主义的目标选择,即在协议或实现留下一扇门时进行攻击”。
尽管网络战和电子战任务具有高度互补性,但在和谐地执行网络和电子效果时仍面临挑战:“通过电子攻击波形传递网络效果极具诱惑力,因为不需要物理访问设备,也不需要IP路径”。然而,“这很难,因为你试图同时做两件事:在敌对信号条件下充当干扰器和协议正确的发射机,而没有凭据”。
电磁和网络自相残杀是另一个挑战,除了合成干扰器网络攻击负载外:“由于频谱共享,任何时机不当或瞄准不良的电子攻击波形都可能干扰己方的通信、导航和/或传感器”。自相残杀的风险包括“禁用友军飞机的战术数据链路;破坏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定位、导航和定时信号;或干扰地面单位的无线电”。
时机是另一个难题:“电子战以秒计,而网络访问可能需要几天时间来设置,交付却只需几毫秒”,这要求精确的指挥控制协调和整合。无论哪种情况,强大的战斗损害评估也是至关重要的。所谓的大数据分析在这方面发挥作用,特别是“三镜头模型;技术、功能和认知,以捕捉什么被破坏,实际失去了什么能力和对手如何适应”。
虽然射频(RF)传输的网络攻击已如补充材料所述发生过,但据认为这种情况较为罕见。例如,在乌克兰战场,此类攻击时有发生,但并不频繁。克里文科先生推测,任务动态和技术挑战可能是阻碍RF传输网络攻击广泛采用的原因之一。另一个因素可能是,“在操作和政治约束下,更简单的电子战和更简单的网络攻击提供了更好的回报”,相比之下,复杂的网络-电子战融合显得不那么具有吸引力。
对网络与电子战效应融合的实际兴趣正在陆地和空中领域显现,“这里的几何学、收益和工具成熟度使得通过电子战传递的网络效应值得付出努力”。然而,“在所有领域内,只要团队能够控制风险、编写时间窗口并证明效果而不产生意外的附带损害,需求就会增长”。
最终,RF传输的网络攻击最适合作为“广泛集成的电磁频谱作战计划中精心准备的小范围行动”。克里文科先生继续指出,指挥与控制的挑战不容小觑:“当网络利用电子战时,最难的部分不是聪明的波形,而是指挥与控制”。网络战与电子战领域的更紧密合作可能会带来回报,但也伴随着挑战:“如果指挥与控制得当,技术就有机会;如果出错,则可能造成误伤、失去访问权限和战略误判”。
——托马斯·威廷顿博士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