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厂争“脑”、初创卡位,具身智能生态博弈升级
快速阅读: 据《澎湃新闻 – 财经》称,2025年下半年,具身智能领域迎来新产品发布和融资高潮。7月26日至28日,上海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成为行业风向标,多家头部企业发布具身智能平台,讨论“大厂是否垄断”、“初创企业如何突围”等议题。智元机器人、商汤科技、腾讯、京东等推出各自平台,强调低门槛开发、空间理解、行动规划等技术,探讨通用平台与垂直深耕的商业路径。
2025年下半年初,具身智能领域迎来了新产品发布和融资的高潮。宇树科技瞄准IPO,美团、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加速布局。在技术集中落地的关键时期,7月26日至28日在上海举办的世界人工智能大会(WAIC)成为了行业风向标。从模型到硬件,“大厂是否垄断”、“初创企业如何突围”、“产品应通用还是专精”等议题成为讨论热点。
在WAIC上,多家头部企业发布了具身智能平台。智元机器人推出了首个具身智能操作系统参考框架“智元灵渠OS”,采取“分层开源、共建共享”模式。商汤科技的“悟能”具身智能平台,以世界模型为核心,能够赋能各种终端硬件,并支持嵌入端侧芯片。腾讯Robotics X实验室的具身智能开放平台Tairos,向所有机器人硬件公司开放合作,并对各领域模型开放算法接入能力。京东则推出了全新的具身智能品牌JoyInside,已有众擎、云深处等数十家企业正式接入。
智元机器人合伙人、具身业务部总裁姚卯青在接受采访时指出,智元的目标是打造低门槛开发框架,赋能下游伙伴,“先做样板间,再交由合作伙伴复制”。商汤科技联合创始人、执行董事、首席科学家林达华表示,商汤多年来积累的计算机视觉及智能驾驶技术体系,为具身智能的空间理解和行动规划奠定了基础,使商汤在快速发展的行业中找到了重要位置。
面对巨头布局,“大厂通吃”的隐忧也逐渐显现。千寻智能创始人兼CEO韩峰涛认为,尽管大厂对新赛道保持谨慎,创业公司仍需抓住3至5年的窗口期,迅速成长为“大厂”。千寻智能刚获得京东领投的近6亿元PreA+轮融资,在WAIC上展示了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Moz1,通过太空步、S型压弯等动作展现了其主动平衡能力。
梅卡曼德创始人、CEO邵天兰则表示,机器人的智能化至关重要,但客户最终购买的是机器人硬件本身,因此具身企业要想长远发展,必须软硬件兼顾。梅卡曼德已累计出货1.5万台,今年单年的销量预计超过一万套。腾讯首席科学家、Robotics X实验室主任张正友也强调,前沿技术需要与机器人硬件本体厂商合作,将研发成果转化为稳定的产品。
在“通用平台”与“垂直深耕”的选择上,WAIC参展企业呈现出不同的商业路径,“通专并存”成为行业共识。姚卯青指出,市场广阔,机器人应用场景多样,每个行业、每个细分市场都将有专业公司存在。智元机器人2025年预计出货量将达到数千台,这对供应链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韩峰涛同样认为,中短期内通用和细分企业都有机会,最终格局将是“几家全品类机器人巨头,外加一批细分领域的小厂”。
中国科学院香港创新研究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创新中心主任刘宏斌看好细分赛道的发展。他以医疗领域为例,指出未来医疗器械和设备将采用“器械+AI”的模式,心血管、脑疾病等细分市场可能达到千亿级规模。初创公司应在大赛道中深耕具体领域,形成核心优势后再横向扩展。
网易有道硬件产品负责人高慧湍在WAIC期间表示,新技术带来新体验,新体验促进需求放大,有道词典笔年销量超过200万台,关键在于精准定位。他认为,找到用户需求比被大模型兼容更重要。
人工智能竞赛最终将回归商业本质,谁能更快将技术转化为客户认可的解决方案,谁就能在通专并存的生态位中取得先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