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四小龙再聚首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最新报道,7月16日,黄仁勋称MiniMax等为世界级产品,AI四小强重启竞争。它们推出Deep Research,提升模型能力,寻求商业价值与技术突破。
7月16日,黄仁勋在公开演讲中提到,MiniMax与DeepSeek、阿里巴巴、百度并列,称其开发的产品均为世界级。这标志着沉寂了半年的AI四小强(MiniMax、智谱、月之暗面、阶跃星辰)再度崛起,仿佛甄嬛回宫,手握逆袭剧本。
进入7月以来,AI四小强纷纷推出Deep Research,试图重新回到竞争舞台。阶跃星辰的阶跃AI Deep Research已开启邀请测试;6月,MiniMax连续5天发布了推理模型M1、视频生成模型及Agent等产品;同月,月之暗面的Kimi Research也紧随其后;3月底,智谱发布了AutoGLM沉思版,同样集成了Deep Research能力。
截至目前,AI四小强已全面参与这一轮Deep Research的竞赛,在7月密集更新模型。此前半年,它们在大厂的夹击下低调发展,如今正迅速追赶。
业内人士指出,大模型已进入深水区,仅靠参数或Demo难以说服市场。对于面临商业化压力的AI四小强而言,深耕垂直领域,开发更具价值的Deep Research及Agent,是在大厂围剿中寻找安全生态位的关键。通过紧跟Deep Research的技术迭代,它们希望向投资者证明,自己能在大模型下半场占据一席之地。
此外,AI四小强跟进Deep Research,不仅是为了重返竞争舞台,更是为了追求商业前景。据外媒报道,OpenAI推出的Agent“Deep Research”吸引了约20%的用户升级为每月200美元的Pro会员。恒业资本管理合伙人江一表示,随着DeepSeek的火爆,一些原本没有AI预算的客户开始将信息化预算转向AI,相关订单金额通常在数百万级别。
然而,AI四小强在Agent领域的竞争也面临挑战。Agent作为技术展示窗口,各企业表现谨慎,多以内测版先行,收集用户反馈后逐步推广。在Deep Research的路径选择上,AI四小强呈现出两种不同的方向:一种是傻瓜式操作,门槛较低,如月之暗面的Kimi Research;另一种是高用户互动型,结果更加可控,如智谱和MiniMax。
无论是哪种路径,当前大模型的能力尚不足以支持更智能的Agent,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仍有“开盲盒”的感觉。为此,AI四小强不断优化模型能力,如MiniMax推出的M1模型上下文长度达到一兆,月之暗面的K2模型参数量达到一万亿,阶跃星辰在7月25日发布了Step 3大模型,针对国产卡32K上下文,推理效率最高可达DeepSeek R1的300%。
从AI六小龙到AI四小强,杨植麟们在2025年经历了艰难的转型。年初,DeepSeek带动了推理模型的新潮流,腾讯、阿里等大厂纷纷下场,市场竞争愈发激烈。AI四小强在年初停止了部分市场推广,国内应用商店搜索排名下滑,苹果App Store和百度搜索结果也受到影响。面对困境,AI四小强调整战略,放弃对用户规模的盲目追求,将技术迭代放在首位。
近期,AI四小强在融资和上市方面取得进展,智谱成为首个正式开启上市辅导备案的AI大模型创企,MiniMax则接近完成近3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并计划年内上市,估值从25亿美元提升至40-50亿美元。这些积极信号表明,AI四小强正在逐步赢得资本市场的认可。
然而,要在Agent时代站稳脚跟,AI四小强仍需证明自身的价值。技术卡位战是首要挑战,尽管月之暗面的Kimi Research在某些测试中表现出色,但与国际知名Agent如Manus和Lovert相比,仍需进一步提升。Manus和Lovert不仅获得了知名投资机构的支持,还在短时间内实现了多项功能的快速迭代。
此外,AI四小强还需创造可量化的商业价值。例如,一家大客户通过使用Agent,将销售培训时间从30天缩短至2天,显著提升了培训效率。然而,Agent的使用成本较高,每个任务的Token消耗量较大,对企业而言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技术的快速迭代也导致成本上升,Manus在添加视频生成能力后,单次任务成本再次提高。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AI四小强必须开始盈利。2025年,随着Agent市场的爆发,能否找到“钱多、有耐心”的优质客户,将是它们能否成功的关键。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