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推出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科研
快速阅读: 《澳门业务》消息,中国科学院发布“科学一号”AI模型,可处理复杂科学数据,整合文献提取与工具编排,提升科研效率。其在多学科表现优异,推动跨领域创新。
中国科学院(CAS)于周六在2025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发布了“科学一号”模型,标志着人工智能驱动的研究创新取得了重大进展。
“科学一号”旨在理解复杂的科学数据,包括波形、光谱和场,整合了文献提取、知识推理和工具编排的能力,旨在作为各领域技术创新的智能基础。
人工智能正在改变基础研究的方法,并加速科学发现,为解决人类最紧迫的科学挑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然而,目前的方法主要依赖于使用领域特定数据对通用模型进行微调,同时开发孤立的单一领域工具。这种模式面临三个关键限制:分散的科学数据系统、缺乏专门的推理能力以及封闭的研究生态系统。
为克服这些挑战,包括自动化研究所、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国家科学图书馆、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和高能物理研究所在内的十二个中科院研究所联合设计并开发了“科学一号”。
该模型已实现了对包括波形、光谱和场在内的复杂科学数据模式的全面理解,同时整合了文献提取、知识推理和计算工具编排的核心能力。研究人员可以在科研工作的各个阶段轻松使用该模型的功能,从而实现人工智能与科研工作的无缝结合。
“科学一号”基于中国开源基础模型,并进行了深度科学定制,集成了针对常见科学数据类型的专有模型,同时结合了如AlphaFold和MatterGen等领域专用工具。
它展示了在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生物学等基础学科中的核心原理、定律和专业知识的系统掌握。
评估结果证实了其在数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先进性能,尤其在科学工具的调用和推理方面具有领先能力。“科学一号”在“人类终极考试”(HLE)中也取得了优异成绩。
基于“科学一号”,研究团队还开发了两个科学智能代理。
一个旨在帮助研究人员全面阅读文章、撰写综述和评估研究主题和技术路径。它可访问1.7亿篇科学文献和实时开源科学信息。借助它的支持,以前需要3至5天完成的文献综述任务现在只需20分钟即可完成。
另一个代理旨在降低使用科学工具的门槛,允许自主规划超过300个科学计算工具。它可以自动识别研究任务并智能调度最佳工具,从而提高研究过程的效率。
“科学一号”正在加速跨学科的发现,目前推动了X-Cell数字细胞平台,用于生物靶点的自动化识别;提高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粒子模拟效率;改进了化学中的分子预测准确性;简化了全球望远镜的协调工作流程;并支持高速铁路系统结构设计的创新。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