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汽车:三分天下需过两关
快速阅读: 据相关媒体最新报道,据外媒报道,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或占全球三分之一,但面临产能过剩和价格战挑战。2024年,中国品牌销量超美系,东南亚等新兴市场成增长重点。
据艾睿铂咨询公司和彭博等外媒报道,日前,多家统计机构和海外媒体预测,到2030年,中国汽车产量将占全球近三分之一。这一数据通常被解读为中国汽车工业的崛起,但也有人将其与“中国制造威胁论”联系起来。
当前,中国汽车产业内部普遍感受到价格战和内卷带来的压力,这些因素同样被海外所感知。业内人士认为,中国汽车要想在全球市场占据“三分之一”的份额,还需克服生产率和价格战两大难题。如果能解决这些问题,中国汽车品牌的全球份额将更具含金量。
实际上,根据艾睿铂咨询公司的数据,2024年中国汽车品牌国内外总销量首次超过美系品牌,达到20%至21%,仅次于日系车的24%至25%。按照中汽协的数据,2024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1,797万辆,占全球轻型车市场的20%至21%。
艾睿铂咨询公司去年和今年发布的报告均预测,中国汽车制造商预计到2030年将占据全球汽车销量的30%,高于2024年的21%。其中,东南亚、中东、非洲和南美洲等新兴市场将成为主要增长点。
2023年,中国实现汽车出口491万辆,超过日本成为第一汽车出口国。目前,东南亚、中东、拉美和欧洲等地区正大量涌入中国汽车。根据机构数据,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汽车出口总额较2022年几乎增长了两倍,达到373亿美元。其中,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的出口额达到27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551%,显示出中东市场对中国汽车的巨大需求。
然而,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产能过剩和价格内卷的问题。根据机构统计,2024年国内70家活跃的汽车制造商中,只有15%左右的工厂达到了70%的产能利用率,这是实现盈利的最低标准。相比之下,头部车企如比亚迪和特斯拉的产能利用率较高,分别保持在80%至85%和96%。
价格战也是中国汽车行业面临的另一重困境。根据乘联会的数据,2023年中国市场乘用车单车均价达到18.3万元的高峰,但2024年下跌至17.7万元,2025年上半年进一步降至17.1万元。尽管如此,随着高端车型销量的增长,价格正在缓慢回升。
汇丰控股分析师认为,由于夏季是销售淡季,整体需求不温不火,价格环境可能仍将面临压力。汽车行业目前正处于深度整合过程中,尚未达到转折点。
分析人士指出,汽车出口提速与国内汽车产能过剩、市场内卷加剧存在关联。在国内经济增长放缓和竞争加剧的情况下,许多中国汽车出口商正积极转向出口市场。然而,地缘政治因素和建立海外销售渠道的前期成本可能会阻碍实力较弱的企业出口,这意味着“只有实力更强的公司才能做到”。
比亚迪凭借广泛的垂直整合能力,能够大幅降价而不对自身财务造成过度影响。盛博公司分析师Eunice Lee表示,比亚迪自行生产电池和芯片,免受许多供应链问题的困扰,这是其强大的优势。许多初创的造车新势力在过去几年中纷纷倒闭,但新的参与者仍不断涌现,这表明市场预期中的整合远未完成。
马太效应使得中国汽车公司的表现两极分化,强者恒强,弱者淘汰。截至今年5月,比亚迪占据中国电动汽车零售市场约27%的份额,但仍有约120个其他品牌在争夺37%的市场份额。最终的洗牌在中国可能需要更长时间,地方政府的支持可能会延长一些低效企业的运营时间。然而,汽车制造是一项烧钱的业务,预计最终只有十几家企业能够存活下来。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