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无人农业为中国智能、可持续农业的未来铺平道路
快速阅读: 据《新华社》称,河南首个全无人小麦玉米轮作农场实现全程自动化,效率提升显著,产量提高20%,展现中国农业未来。
郑州7月2日电(新华社)——在中国河南省清丰县张庄里村烈日当空的田野上,一架智能巡逻无人机升上天空,在湛蓝的天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在下方,无人收割机精准地穿梭于金色的麦田中,将粮食装入等候的卡车上,而附近的传感器则启动了智能灌溉系统,一滴一滴地浇灌土壤。这些场景来自河南首个全无人小麦玉米轮作农场的首次小麦收获,展现了中国农业的未来图景。
这个由河南农业大学科学家设计的农场,作为“科技田间项目”的一部分,占地3500亩(约233公顷),在清丰县实现了从耕地、播种、管理到收割的全程无人化,将曾经遥不可及的梦想变成了现实。
“几代人以前,收获意味着全家在田间挥汗如雨,”当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周建时说,一台自主收割机在他身边轰鸣而过,“现在这些‘铁马’可以自己完成一切,真是令人惊叹。”
今年夏天,农场部署了一群智能机械——从无人收割机和拖拉机,到气吸式播种机、精准灌溉系统和巡查无人机,所有设备都通过中国自主研发的北斗导航卫星系统进行操作。
据周建时介绍,这种转变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有了自动系统,我们把收割时间从七天缩短到了四天,”他说,并补充道,水肥管理的人工减少了80%,整体人力成本下降了40%。“但与去年的传统方法相比,效率提高了30。”他指出。
这场变革的背后是综合自动化技术:机器人翻耕机准备土壤,智能播种机检测漏播种子,无人机监测作物健康和病虫害,人工智能协调整个收割过程。
在农场的指挥控制室里,巨大的屏幕闪烁着关于土壤湿度、幼苗密度和病虫害警报的实时数据,描绘出一幅数字化的农田画面。
“我们的无人机巡逻系统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3点之间,每30分钟在田间10个点收集数据,”清丰“科技田间项目”负责人、河南农业大学副教授王强说。“预测模型将数据转化为生长模式、产量预测和精准灌溉需求,”王强补充道。
智能灌溉系统将田地分为六个区域,根据作物的具体需求分别灌溉。周建时表示,灌溉人工减少了90%,过去需要10个人的工作现在只需一个人用手机就能完成,而精准施肥使化肥使用量减少了20%,吸收效率提高了30%。
王强表示,结果令人鼓舞,指出智能农场的首份报告表明,小麦产量比附近传统农田提高了20%。
“核心在于根据作物的精确需求匹配水肥,”“科技田间项目”创始人、河南农业大学教授叶有良解释道,“集成的水肥系统让我们能够在植物需要的时间和地点精准地提供养分,从而减少投入,提高质量,实现真正可持续的农业。”
站在生机勃勃的田野中,王强展望了即将到来的深远变革。
“清丰为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一个可推广的模式,”他说,“接下来,我们将进一步完善全过程无人技术,降低成本,提升这些效率成果。”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