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初创公司规划摆脱进口依赖的道路
快速阅读: 《财经快报》消息,印度无人机行业正摆脱对进口核心部件的依赖,推动本土制造。政府政策和投资助力,初创公司加强自主研发,提升知识产权。全球安全担忧也利好印度无人机发展。
尽管无人机在各个领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从国防和监控到农业和物流——但关键部件的国内制造生态系统尚未完全起步。大多数核心无人机子系统,包括飞行控制器、电子调速器(ESCs)、高性能传感器、推进单元和航电系统,由于缺乏成熟的本地替代品,大多依赖进口。这种依赖性持续存在,是因为存在一些结构性的差距,如有限的航空航天级供应链、不完善的供应商生态系统、缺乏健全的认证框架以及本土研发能力不足。因此,无人机初创公司往往选择来自成熟厂商的全球可用组件,尤其是在中国和美国,这些地方的生态系统更为先进、可靠且成本效益高。
然而,现在正在发生转变。受国防需求上升、政策激励和对深度科技投资兴趣增加的推动,国内无人机公司正努力摆脱这种依赖,建立全面的内部能力。“无人机行业的真正参与者现在正在加大对端到端开发的投入,从推进系统和机身到软件堆栈和地面控制站,”BonV Aero的创始人Satyabrata Satapathy表示。该公司目前有超过80%的物料清单是国产的,这与过去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他创始人也表达了这一转变。“在未来几年里,我们将会看到一个由学术合作、创新中心和持续资本支持所驱动的更强大的本土供应商生态系统出现,”Skye Air的首席执行官兼创始人Ankit Kumar表示。初创公司不再仅仅满足于用进口零部件组装无人机,而是希望拥有涵盖硬件和软件的完整知识产权体系。
多项政府举措正在推动这一变化。针对无人机的生产激励(PLI)计划、国防部的iDEX和科技发展基金(TDF),以及更加宽松的无人机法规,都鼓励企业进行本地化研发并扩大制造规模。初创公司、国防国营企业和私营中小企业的战略合作也在加速电子、人工智能和先进材料等关键技术的发展。
投资动态也在发生变化。多年来,由于投资者缺乏技术理解,无人机领域的资金一直较为冷淡。“当时并没有足够的清晰度来区分真正的深度科技项目和仅仅是组装者,”Zuppa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Sai Pattabiram表示。但2024年下半年成为关键节点。各部委开始暂停采购那些声称具有本土价值但存在争议的无人机,并坚持要求可核实的本地内容,超越了像基于GST的价值增加这样的表面指标。这种对更高本地化的推动已经开始吸引长期资本。
根据Tracxn的数据,印度有515家无人机公司,其中263家从事零部件制造。2024年,无人机初创公司筹集了1.08亿美元的资金,截至2025年已筹集了3900万美元。
与此同时,全球趋势也有利于印度。日益加剧的安全担忧使许多国家对中国制造的无人机持谨慎态度,从而创造了对可靠、经济且网络安全的替代品的需求。“印度无人机初创公司正处于填补这一空白的有利位置,特别是在国防、监控和基础设施领域,”IG Drones的首席技术官兼联合创始人Sambit P表示。“我们专注于人工智能自主性和安全通信,这给了我们显著的优势,”他说。
为了充分把握这一势头,利益相关者呼吁一致的支持。初创公司希望投资者提供耐心资本和战略指导,优先考虑长期价值而非快速回报。他们还希望政府在政策上保持一致性,比如扩大PLI的覆盖范围和减少监管负担,并希望原始设备制造商在共同开发和需求保证方面进行更深入的合作。“印度自身的无人机需求足够大,可以提供规模经济,以成为全球非中国来源。”Pattabiram表示。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