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赢得开发人形机器人的竞赛?
快速阅读: 《英国广播公司》消息,中国公司Unitree展示的人形机器人G1因其灵动表现走红网络。尽管面临技术与安全挑战,人形机器人在科研及商用领域潜力巨大。全球多家企业竞相投入研发,中国依托完整产业链优势处于领先地位。
明媚的春日早晨,我在德国汉诺威见到一位特别的“客人”——Unitree G1人形机器人。这台由中国公司Unitree制造的机器人,以其灵动的舞姿和武术动作迅速在网络上走红。Unitree公司在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展示了这款身高约1.3米的小型机器人,它不仅比市面上大多数同类产品更小巧、更经济,而且动作流畅自然。
在展会现场,G1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路人纷纷驻足与其互动。他们试图通过握手、突然的动作等方式测试它的反应能力,每当G1挥动手臂或回应时,人们都会发出笑声,甚至不小心触碰它时还会礼貌地道歉。尽管它的外形酷似人类,但这种陌生感反而让人倍感亲切。
当前,G1主要依赖远程操控,并需为每位用户单独编程以实现自主操作。Unitree销售经理郑彼得介绍道:“目前,我们的G1更多面向科研机构和技术企业开放,他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开源软件进行二次开发。”
然而,将人形机器人引入家庭或餐厅等非固定环境仍面临诸多挑战。尽管机械臂和移动机器人已在工厂和仓库中广泛应用多年,但这类场所条件可控且安全性较高。相比之下,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家庭或公共场所部署人形机器人则更为棘手。此外,强大的力量虽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实用性,但也带来了潜在风险,比如意外摔倒可能对周围环境及人员造成伤害。
因此,如何有效管理这样一台机器人的行为至关重要。“人工智能尚未达到突破性进展,”Unitree发言人向BBC透露,“现有技术尚难以解决复杂任务的基本逻辑与推理问题。”目前,G1主要服务于学术界和技术团队,帮助他们探索更多可能性。
与此同时,像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这样的行业领袖也在积极推动人形机器人的商用化进程。特斯拉计划年内生产数千台Optimus机器人,并希望它们能在工厂内承担起有意义的工作任务。不仅是特斯拉,宝马、现代等传统车企同样看好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前景。
根据研究公司STIQ创始人托马斯·安德森统计,全球范围内共有49家专注于开发两臂两腿人形机器人的企业,若放宽至仅具备双臂却依靠轮式移动的机型,则相关企业数量超过了百家。他认为,由于中国拥有完整的机器人产业链以及庞大的生态体系,未来很可能是该领域的领头羊。
Unitree无疑占据了先发优势,其G1售价仅为1.6万美元(约合人民币12.5万元),远低于同类产品。加之亚洲地区的资本青睐,使得中国企业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例如,在上海设有国家支持的机器人培训中心,已有数十台人形机器人在此接受训练。
相比之下,欧美企业面临更大的压力。以总部位于英国布里斯托尔的Kinisi为例,这家初创公司推出的KR1机器人虽然由英国设计,却选择在亚洲生产。创始人布伦·皮尔斯坦言:“欧洲或北美企业不得不从中国进口各种零部件,然后再将其运输至地球另一端组装,这显然效率低下。”
为降低成本,KR1放弃了腿部设计,专注于仓库和工厂场景的应用。皮尔斯认为:“这些场所通常铺设平整,完全没有必要增加额外的复杂结构,只需将机器人安置在移动平台上即可满足需求。”他还强调,KR1大量采用批量生产的现成组件,如电动车轮等,从而大幅降低了成本。
在谈及人形机器人未来的应用范围时,皮尔斯持谨慎乐观态度。“我坚信它们终将走进千家万户,但至少还需要十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实现。”他表示,KR1预计在今年底开始向试点客户交付测试。
随着技术不断进步,人形机器人正逐步从单一的工业用途迈向多元化领域。无论是在工厂车间还是日常生活中,它们都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为人类创造更大价值。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