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就是我们,而且不仅仅是我们”
快速阅读: 据《福布斯》最新报道,展览“代代相传”探讨人与技术的关系,其中“电子垃圾之地”以沉浸式装置展现AI与环境影响,强调技术不仅是工具,更是人类责任的延伸。展览通过互动拉近观众与AI的距离,引发对数字时代技术使用的深思。
“电子垃圾之地”:数字时代的纪念品
——一场沉浸式AI展览的探索
在一个名为“代代相传:与同类技术对话”的沉浸式AI展览中,“电子垃圾之地”作为六个装置之一,成为了极具代表性的作品。这一展览由艺术家纳撒尼尔·斯特恩和萨沙·斯蒂尔斯共同打造,探讨了人类与技术如何并肩进化,彼此不可分割且相互映照。在“电子垃圾之地”的底部,激光切割的字母散落开来,仿佛落叶一般,这些字母是以艺术家通过AI生成的独特字体呈现的。斯特恩是威斯康星大学密尔沃基分校创意技术和机械工程教授,而斯蒂尔斯则是哈佛和牛津大学毕业的诗人,她共同创立了诗歌NFT画廊“VERSEverse”。
“代代相传”将在密歇根州圣约瑟夫的克拉斯艺术中心展出,展期从本周六开始,持续至7月27日,之后可能还会前往其他场馆。克拉斯艺术中心的参观者将有机会体验雕塑、印刷品、小工具、音乐、动态影像以及AI生成的诗歌。这些诗歌通过斯特恩和斯蒂尔斯创建并训练的AI生成字体展示,而这些字体正是基于字母图像构建的。
其中一个装置包含了六件艺术品,其中包括一件触觉雕塑,拼写出“母计算机”一词。每个字母都被设计成一种可下载的字体形式。这尊雕塑由回收媒体中的金属锻造而成,象征着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在画廊的另一角,参观者还可以拿起蜡笔、填色书、模板和描图纸,练习绘制艺术家通过AI生成的字体,他们将其命名为神经网络字体,亦被称为“野字体”。这种字体,被称为“超人类字母表”,外观像是大胆的儿童手写字体——斯特恩表示,这非常贴切,因为AI“只是一个婴儿”。
作品“称重(母计算机)”中的每一个字母,都是以AI生成字体的形状构成,随后用从回收媒体中提取的金属锻造而成。自远古时期以来,人类所设计和制造的工具便与人类共同进化。然而,斯特恩和斯蒂尔斯认为,如今这种关系尤为关键,特别是在生成式AI兴起的背景下。尽管这项技术引发了广泛的关注与实验热潮,但公众对它的讨论大多集中于担忧它会窃取创造性工作、取代人力甚至削弱对人类艺术性的欣赏。
“代代相传”有意避免陷入盲目的乐观或过度的恐慌之中。“我们希望细化并复杂化这场对话,”斯特恩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我们正从物质角度审视技术的历史,用多种方式让人们理解并参与到AI中,将其视为并非如此陌生的存在,而是所有先前技术的集合,滋养并融入其中。”
斯特恩此前曾焚烧和破坏消费电子产品,以想象它们百万年后可能的模样,并创作了一系列与AI合作编写的诗歌,探索希腊神话人物如奥德修斯、阿喀琉斯、伊卡洛斯、美杜莎、阿尔忒弥斯和阿里阿德涅的声音与故事,赋予其科幻色彩。展览中的“口头二进制”提供了一间封闭的听觉亭,参观者可以通过耳机聆听用AI创作的口述诗歌和音乐。斯蒂尔斯经常结合文字、图像和算法创作多媒体诗歌,探索数字时代的人类声音。她用“AI化身”创作的诗歌构成了展览中几个装置的基础,这种人机合作需要大量互动、编辑和改进,可能需要几周的时间。
例如,在“电子垃圾之地”的配色方案中,技术永远无法完全脱离创造它的那些人的影子,其不同部分被涂成了粉白相间的颜色,对于某些眼睛而言,这可能唤起了人类皮肤的感觉。这种交织的信息贯穿整个展览,尤其体现在对AI的探索中。“AI是我们,而且超出我们,”斯特恩说,“它涵盖了我们。它不仅仅是工具,因为我们创造了我们的工具。因此,我们必须对如何使用它以及如何创造它承担责任。”
展览中的互动工作台允许孩子们在AI生成的字体上进行涂色,艺术家将其命名为神经网络字体。这种字体不仅展现了科技的创造力,还拉近了观众与AI之间的距离,使其不再遥不可及。
“电子垃圾之地”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深刻的思想旅程,带领观众重新思考人类与技术的关系,感受数字时代的脉搏跳动。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