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主义乘数是一个危险的神话
快速阅读: 据《奥地利经济研究所》最新报道,总结:凯恩斯主义认为需求驱动经济,但实际中储蓄和生产先行,过度刺激需求可能导致经济贫困化。乘数效应依赖货币总量增加,政府需求增加反而削弱生产。经济增长源于生产、交换和储蓄,而非单纯消费。
经济增长的核心在于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人们认为,经济的总产出(如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指标所示)会随着需求的增加而以倍数增长。假设个人每收到一美元,就会花费其中的0.9美元并储蓄0.1美元。现在,假设消费者增加了1亿美元的支出。由于这一增长,零售商的收入增加了1亿美元。零售商将消费其中的90%(即提高了9000万美元的商品支出)。这些9000万美元的接受者又消费了其中的90%(即7290万美元)。然后,这8100万美元的接受者也消费了其中的90%(即7290万美元),如此类推。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关键点是,一个人的支出成为另一个人的收入。在消费链的每个阶段,个人都会花费他们额外收入的90%。这个过程最终结束时,总GDP将增加10亿美元(10倍于1亿美元),即10倍的增长。乘数越大,从额外收入中支出的金额就越多,因此初始支出对整体产出的影响也就越大。例如,如果个人改变习惯,每美元中花费95%,那么乘数将变为20。如果他们决定只花费80%并储蓄20%,那么乘数将是5。因此,从这个角度看,储蓄越少,每次总体需求增加对整体产出的正面影响就越大。
乘数理论的普及者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写道:按照这种逻辑,一些经济学家认为通过财政和货币政策可以防止经济陷入衰退也就不足为奇了。前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甚至暗示,流向低收入和中等收入人群的资金更有可能在短期内被花掉。因此,从这个角度看,这对经济增长更有利。
乘数模型是否符合现实?乘数模型是否意味着更多的储蓄对经济增长不利?经济增长并不源于消费,而是源于生产、交换和储蓄。如果所有产出都被消费掉,经济增长就无法发生,因此储蓄是任何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储蓄能够转化为资本投资。有了更好的工具和机器设备,未来就能生产出更多、质量更高的商品。储蓄支撑人们在制造资本品期间的生活。一旦资本品被制造出来,这就允许增加消费品的整体生产。随着生产流的扩大,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便有可能实现更多的储蓄,从而进一步增加资本投资。反过来,这也使得进一步增加消费品的生产成为可能。
与普遍的看法相反,增加储蓄实际上扩大了而非减少了消费品生产的流动。生产增加依赖于资本结构的改进和扩展。储蓄的增加允许资本基础设施的扩展和改进。因此,生产不是由消费者的需要制约的,而是由储蓄制约的。所以,没有储蓄的增加,就不可能有产出的增加。
让我们考察政府需求增加对经济整体产出的影响。政府不是一个财富创造者,它依赖于财富创造者。政府需求的增加是否会带来更多的产出?恰恰相反,它会使生产者贫困化。生产者被迫用他们的产品换取非财富的东西,这反过来会削弱生产流。不仅政府支出的增加不会以初始增加量的倍数提高整体产出,还会导致财富创造过程的一般削弱。
米塞斯指出:此外,米塞斯指出:货币与凯恩斯乘数。让·巴蒂斯特·萨伊,米塞斯认为:当一个人增加100美元支出时,这仅意味着他减少了100美元的现金持有需求。这也意味着卖方相对于他所交换的商品或服务,现金需求增加了100美元。然而,这并不会像大众所想的那样,导致整体产出的增加。同样地,如果卖方现在花费100美元中的90%,我们在这里所拥有的只是他的现金持有需求减少了90美元的情况。另外某人的现金持有需求增加了90美元。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如果个人增加了某些商品的支出,那么他们将在其他商品上减少支出。只有在经济中的货币总量增加的情况下,其他条件不变,货币支出才会随之增加。但在这种情况下,增加是因为货币供应的人为增加。由于货币供应的膨胀性增加而刺激的货币支出增加,却不能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产生扩张性的产出。它只会重新分配现有的储蓄和生产资源。它将以牺牲后期接收者(或未接收者)的利益来使早期接收新货币的人富有。
显然,旨在提升经济需求的扩张性货币政策,无法以初始增加量的倍数提高整体产出。
结论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的思想仍然是美联储和政府机构经济政策制定者的驱动力。凯恩斯主义哲学的核心是,推动经济的是商品和服务的需求以及支出。经济衰退主要是由于需求不足造成的。在凯恩斯框架下,总需求的增加会以初始需求增加的倍数提高产出。在现实中,如果没有生产与储蓄先行,人为地增加总需求会导致储蓄的消耗和生产的扭曲。与普遍看法相反,这会导致财富、生产和消费的缩减。换句话说,它会导致经济陷入贫困化。
(以上内容均由Ai生成)